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北洋天下最新章节!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光绪二十九年秋天去逝,湖广总督张之洞暂时调任两江,而湖广总督刚由湖北巡抚端方暂时署理。林铄接到端方的电报,告知他北洋大臣袁世凯因回藉葬母,回程时将路经武昌,想参观汉阳铁厂。
林铄将电报拿给张謇看,张謇原来在吴长庆手下做幕僚时曾与袁有过师生之谊,袁世凯在给张謇的信中也一直尊张謇为夫子大人,不过道不同不相谋,张謇后来得翁书平赏识,得中状元,成为帝党一脉,袁世凯却属于北洋一派。
张謇仕途艰难,最后回乡办起实业,而袁世凯却官运亨通,在李鸿章失势后又得王文韶、荣禄等人青睐,几年间做到了山东巡抚。庚子之变,袁明哲保身,积极参与“东南互保”,李鸿章在死前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力荐袁世凯替其接任北洋。
如今袁世凯做到了疆臣之首,又兼领北洋,这是当初张謇万万没有料到的。
张謇知林铄想让他一起去见袁世凯,面露难sè:“我与袁慰亭久无[ 往来,偶有书信也是泛泛之语,如此冒昧相见,似有巴结之意。”
“哪里哪里,季老肯给项城面子,他应感到荣誉才是,哪会是我们巴结他了,是他非要到我们这来。”林铄说道,不为了搭上老袁这条道,我找你干吗?
连哄带骗,这张季直总算答应与他一起去武昌。
袁世凯在请假回乡葬母之后,从信阳绕道江南,其实是有备而来。
原来在他出任直隶总督后,原来李鸿章的亲信谋士直隶按察使杨士骧给他献策说:在官场上能久居高位者,从曾国藩到左宗棠,再到其后的李鸿章,无一不是手中掌握兵权的重臣。如今公能入主北洋,也是因为手里有一支保存完整的新建陆军,如果公能竭尽全力,扩充编练手里的新军,用自己的人掌握这支军队,则就拥有了左右朝局的能力,隐隐如泰山北斗,天下莫不仰视!
杨士骧的这番话正中袁世凯的下怀,决定借朝廷编练新军之机扩充自己的军权,以保障自己的权位。
但扩编新军花费巨大,除了朝廷拨下的军费,按照袁世凯的计划,还差数百万的经费需要自己筹措。而且要想确实保住军权,还得不停对京城的权贵大佬们进行打点笼络。这些都需要钱,而且袁世凯还想推行“新政”,修建铁路、开办实业、设立新式学堂等等,都需要大笔的银子。
如何广辟财路,成了袁世凯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办理完生母的丧事后,袁世凯特意从江南绕道上海,一为考察江南洋务实业情况,另一方面是要从盛宣怀手中夺走属于北洋的轮船招商局和大清电报局控制权,这两家企业每年都有着丰厚的利润。
袁世凯轻车从简,只带着三十多人,到了武昌后由湖北巡抚端方陪同先是参观了枪炮厂和张之洞开办的棉、麻、丝、呢四局,第二天,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规模宏大的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自林铄接手后就开始了改造,重新订购的四台炼钢炉还未到货,但原有的一台马丁炉已经投产,能够轧制出合乎质量的钢轨,铁厂恢复了部分正常生产,虽然产量有限,但基本上已经能够做到保本。
袁世凯兴致很高,更让他高兴的是张季直也出现在这里,这位原来一直对他看不上眼的老夫子竟然出乎意料地对夸赞了他几句,让他内心感到十分满足。嗅觉十分敏锐的袁世凯从端方的言语间就知道面前这位年青参将就是汉阳铁厂真正的首脑,他并不是太在意林铄的年岁,继承家业的富家子弟并不少见,他所认识的内阁待读学士刘锦藻据说身家也有一、两千万。
这个年代世家子弟大多是守着祖业,不思进取,买房置地玩古董字画的都有,一般从商者也是做买办、开钱庄等,肯不辞辛苦办实业的还真不多。另外一点就是袁世凯注意到林铄是武官打扮,这个年头重文轻武,一个三品的参将见了五、六品的府县都得低头,这让袁世凯很好奇。
张之洞一手建立的汉阳铁厂从规模上来说算得上是亚洲第一大厂,共有生铁厂、贝sè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铁货厂、钢轨厂、熟铁厂六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四个小厂,从远处望去厂房相连,烟筒林立。
生铁厂建有两座比利时制造的炼铁高炉两座,每天可产生铁二百吨。,贝sè麻钢厂装有两座购自英国的贝塞麦酸xìng转炉,由于大冶所产铁矿石含硫、磷等杂质较高,而酸xìng炼钢炉不能除去炉内的硫、磷等杂质,这两座炼钢炉根本炼不出合格的钢材,只能当成摆设。幸好当初汉阳铁厂建厂时,驻英、德公使薛福成在替铁厂订购设备时成多长了个心眼,又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订购了一座碱xìng“马丁炉”,才使得铁厂不至于炼出的钢全都不合格。
汉阳铁厂就靠西门士钢厂这座rì产五十吨的小平炉免强维持着生产,但开工不足也影响着铁厂的效益。
林铄从接手铁厂到现在已有大半年,从德国订购的四座炼钢炉还没造好,虽然心急却也无可奈何。制造一座炼钢炉最快也需要一年时间,再加上海上运输又得近三个月,再要安装、调试,新的炼钢厂最少要到后年才能投产。
这还是现在和欧洲通有电报,如果再早一些,建成一座大型钢铁厂没有五、六年的时间是想也别想。
林铄陪着袁世凯先参观了炼铁厂,正赶上一号高炉将要出铁,一行人站在离高炉不远处的铁架出铁台上,等待观看铁水出炉的场面。这个时间,林铄给大家讲解了高炉的构造和简单的工艺流程,并仔细给袁世凯说明了炼铁和炼钢的不同之处。袁世凯眼睛不时盯向出铁口,心中却在暗赞林铄神态不卑不亢,颇有大将之风。
随着cāo作的四名工人用手中的长钎转动炉门,猛然之间,一片耀眼的的红光从炉口亮起,随即炽热的铁水如同岩浆般从炉内喷涌而出,顺着场内的铁水沟快速流淌,闪着光芒流向一旁的铁水包,铁水四溅,如同礼花般灿烂。
在场的众人无不惊叹如此壮观的场面,在口中惊叹现代工业所创造出的神奇。
袁世凯正值壮年,居然在铁厂参观一天,兴趣十足,所看到新鲜之处,必向林铄仔细询问,他这一转,可苦了一班陪同而来的湖北大小官吏。到了下午四点,署理湖广总督端方见有人实在是走不动了,遂向袁提议先去晴川阁,他在那里已经摆好酒宴。
晴川阁位于离铁厂大约五里处的龟山东端,紧靠江边。山脚处有巨石突兀嶙峋,直劈长江波浪,这便是禹功矶,晴川阁就建于其上。风和rì丽之时,登晴川阁,眺望对岸高耸的黄鹤楼,眼中江水浩荡,一泻千里,随风起伏的波涛上白帆片片,江鸥点点,令人心旷神怡,豪情顿生。
袁世凯换了便服后显得十分随和,在入酒席时特意拉着张謇和林铄坐到了他的身旁,让林铄感到有点不太习惯。
袁世凯不喝酒,等到开场寒喧一过,竟自顾自大吃起来,端方无奈,只得与张謇等书生文士一起行起酒令。
“安华老弟,果然是少年有为,今rì一见,老夫觉得甚为投契。”袁世凯吃饭的速度很快,林铄瞠目结舌地看他如风卷残云般将一只烤鸭不知怎么就吞下肚里,却见他拿起手巾擦着油乎乎的双手,与他套开了近乎,“老夫如你一般年岁时,还在庆军之中帮理营务,什么都不会呢。”
“大人客气了,当初大人在朝鲜带兵平息壬午之乱时,比晚辈现在还年青呢。”林铄笑道,“若不是甲午之后将朝鲜割让给了rì本,大人此举却好比汉时班定远,足以名垂青史了!”
花花高帽人人戴,袁世凯果然脸上笑意更盛,“安华啊,现在朝廷yù行新政,富国强兵,老夫也yù在直隶兴办工商,不知有何好办法?”
“兴办工商乃富国强兵之根本,说到这里,晚辈倒还真有些心得。yù强工商,首要一点是修路造船,沿海沿江地方为什么工商发达?无他,只因占着交通便利之故。我尝听洪江商人所言:十人不如驮,十驮不如一车,十车不如一船,此语正如商道。晚辈在北方天津、张恒、归化等地也开有茶庄,常贩茶于此地,就拿贩卖砖茶一事来说罢。晚辈设在芜湖的茶厂每块三九砖茶出厂时不过银一钱二分左右,如一次贩十万块砖茶到天津时,出厂价为一万二千两,由芜湖装船,到天津运费不到二百两,加之杂费捐税等六百两,成本不过为一万三千两,如果卖到归化,每块砖茶能卖到三钱银子,这十万块砖茶能卖到三万两白银,大人以为我能赚到多少?”
袁世凯想了想,这中间的差价是一万七千两,刨去相应的费用,应该还有不少,于是说道:“难道这里面能赚到一万?”
林铄笑了笑继续说道:“我给大人细细分析其中的费用,从天津将这批货物运到京城,走铁路也好,走运河也罢,基本上人工和捐费加一起约一千两不到,而到了京城,只能换成骆驼驮运,每峰骆驼从京城到归化正常费用约是十五两,由于我这茶庄常年在归化、张恒经商,属于大客商,熟识的驼队一般只要十二两左右。但每峰骆驼最多只能负重二百块砖茶,这批货光驮运就要500峰骆驼,这就是八千两左右,加上路上几处厘捐局,雇佣保镖等,这又是七、八千两,实际上这批货我若能赚到二千两就算是已经很不错了。”
看到袁世凯被雷到的复杂表情,林铄继续烧火,“yù兴工商,先治交通。这就是说大部分原本应当赚到的利润都因交通不便,被消耗到了路上,这也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工商兴旺的原因。在农业经济时期,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但到了工业时期,就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内工商业很难与洋人匹敌,税收不平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由于这交通的阻碍,使得商人很难聚集剩余资本,投入到开矿办厂之中。
比如在西北收购羊毛,每担不过二、三两白银,在天津卖给洋行可到十六、七两,有时甚至超过二十两,可是贩卖羊毛的利润并不大,其中大部分差价也都是消耗在了运输上,民不富,无力缴纳税赋,哪来国力强盛?又比如山西煤铁,吾闻山右之煤止二、三两一吨,铁矿石如用机器开采,也只三两左右,炼一吨铁,耗煤一吨有二,矿石不到三吨,原料只十二、三两,加上人工不过十六、七两,为何我无意在山西开办铁厂,盖因无铁路之便,如用车马,每吨钢铁仅运到天津就需十数两白银,又何来利益?如有山西至天津之铁路,盖每吨铁运价只需不足一两,即使洋铁又如何能与之相敌?若是这种价格,即便是出口外洋,也不是不可能!人都说商人好利,其实是金钱资本好利也,若有足够的利润吸引,大人兴办工商,即使yù集资数千万乃至万万,实是易如反掌之事!”
袁世凯是聪明人,稍加思索,即明白其中道理,随即兴奋说道:“安华高才,听君一席话,老夫茅塞顿开!这开矿办厂,先得考虑生利问题,若有利可图,资财自动来投,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夫明白了。今后还请多到北洋,老夫还要多加请教!”
“大人过奖,不过如今后如有用得着晚辈的地方,大人尽管吩咐一声,晚辈自当效劳。”林铄也在犹豫,袁世凯笼络之意已经很明显,但若是自己轻易就投靠到其手下,岂不让其感觉得到的太容易,不太会重视。
袁世凯亦深知凡事不可太过着急,于是微微一笑,转过了话题。
一席长谈,林铄却让他算是又开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