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执掌龙宫最新章节!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每年立春至立夏为春季,万物复苏。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计’并非仅仅是计划,还包括生计。
动物经历了漫长的低温,身体急需补充热量,植物也即将开始新一轮的萌发。若说天下苍生的生计都寄托在春天,绝不夸张。
鲁东地区的旱灾之所以提前爆发,且迅速蔓延,并不仅仅是万妖兵林作乱。究其原因,在陆铮成为龙王的前一年,也就是2015年,鲁东就曾遭遇60年一遇大旱,近1100万亩作物受旱,780条河流断流,近50万人饮水困难。
再追溯到2010年特大干旱,2011年特大干旱,包括13年14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降雨稀少,水库干涸,庄稼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部分地区连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
若非有国家的一力支撑,鲁东地区早就民不聊生。2015年旱情较轻,老百姓刚刚喘过一口气来,但偏偏赶上万妖兵林作乱,无异于火上浇油。一旦处理不当,鲁东的确即将面对连续七年,甚至十年旱灾的重大挑战,后果不堪设想。
或许居住在城市的人,对旱灾并没有太深的体会。但对于靠着土地而生的百姓们来说,粮食就是他们的命脉,土地是粮食的温床,当他们望着皲裂的根本无法耕种的田地时,心中的绝望和凄凉,就像砸了他们的饭碗,绝了他们的生路,常人根本就难以体会。
自冬末至截止正月二十九,这短短的六十天内,鲁东基本没有有效降水,全省平均降雨比去年同期减少80%以上,创下了华夏成立以来鲁东省同期之最。
旱情似火,旱魔肆虐。68万余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3489万亩冬小麦受旱;全省近400座水库干涸,380多条河道断流,3.5万眼机电井出水量明显不足……
突如其来的特大干旱惊动了京城,国家紧急拨付2.86亿元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资金和2.5亿元县级抗旱服务队设备购置补助经费。
农历大年三十,决策委员会一号首长亲自到受灾严重的地区察看旱情,主持召开决策院常务会议,紧急出台了一系列抗旱保生产的扶持政策。
但这远远不够,于是,为了民生百姓,才有了首长与陆铮的秘密会面。
正月三十,方威市夏家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片凄凉。
燥热的狂风卷起漫天黄沙,无情的肆虐,所过之处,落下一层一层的灰尘。那路边的土地吧,早已支离破碎,狂风将他的衣着剥离了一层又一层,泛起干涩的地皮,那一道道皲裂的纹路,仿佛一张张干瘪的嘴唇,在呼喊着‘我好渴呀’。
树木依旧在沉睡,树皮斑驳露着苍白的树干,枝桠在狂风的呼啸中,噼里啪啦的折断,显干燥开裂的茬口。
鸡鸭鹅牛马羊,天上的飞鸟,都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哪怕是一洼腐臭的脏水,都贪婪的伸出舌头舔着,不断的爆发冲突。
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诠释着,这片土地业已被“点燃”、“烧焦”!
水呢?
水在哪里?
山泉枯竭了,浅水井干涸了,夏家坪600口人只能靠村里仅剩下的几口较深的压水井勉强维持。
“支书,这井里还有多少水?上面咋还不送水呀,我家的娃娃这两天冲个奶粉都够呛啊。”
“是啊,支书,不是说上面给调水了吗?怎么还不送来,这是要渴死人吗?”
“他娘的,俺家水窖都干净的能贴饼子了,俺都半个多月没洗脸了,再没水的话,这脸都皴成城墙了,一搓一手泥。”
“行了,行了,都别吵吵了。知足吧,有的喝就不错了。”支书冯少坤耷拉着脑袋蹲在村头老槐树树根下,手里拿着烟袋锅子,赤红的脸上的皱纹拧成一团。
“这人三天不吃饭能顶住,一天不喝水,搁谁都受不了啊。”村里游手好闲的冯老四,手里按着山寨大屏手机,指着屏幕嚷嚷道:“看见没,看见没,柳塘那边的水库昨天就干了。我看今年种啥都够呛,只能种仙人掌了。”
心情烦躁的支书狠狠瞪了他一眼,骂道:“看你奶奶个腿儿,就你这吊样,这事儿谁操心都轮不着你操心。”
冯老四嬉皮笑脸道:“我这不是为乡亲们着想嘛,想着给大家参谋参谋,出出主意。”
“就你?”村里开小卖部的冯春华,讥笑道:“你是总统啊,还是总统秘书啊。媳妇儿跑了,宅子卖了,地里的草都三尺高了,你有个屁的主意。”
“哎,斗鸡眼儿,你别狗眼看人低啊。”冯老四瞪着眼睛,不服气的拍着胸脯道:“我冯老四是没能耐,是懒,可我可没祸害咱们村吧,也没扯谁后腿吧?我怎么就不能出主意了,嗨,我今天还就是来出主意的。”
支书哼着鼻音嗤笑一声,在树疙瘩上敲了敲烟袋锅子,没有理会冯老四,兀自站起来瞄了眼村西头,道:“行了,天凉快一点儿。通知打井队儿,准备家伙事,赶紧开工。”
镇上的水源也很短缺,只能提供打井队,经过前两天的勘探,确定了地点。这口压水井是夏家坪目前唯一的希望。村里的人闻言,都一脸希冀的跟在支书的屁股后面,争先恐后的跟过去。
原地只留下冯老四,他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嘴角自嘲一笑,靠着大槐树坐下,从口袋里掏出干瘪的烟盒,小心翼翼的抽出最后一颗烟点燃塞进嘴巴里。
吞云吐雾中,他眯着眼睛瞧着大槐树光秃秃的枝桠,枝桠的缝隙中刺来一束束明晃晃的阳光。
烟抽了半根掐灭,视若珍宝的放进烟盒,拍拍口袋。他双手枕在后脑勺上,悠然道:“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天灾,只能天来治。”
村里的麦田大片大片的枯萎,稻杆缺水干枯。在以往的季节,站在村头满眼都是翠绿的麦田,波澜起伏,宛如大海般壮阔,就连风中都飘荡着草木清香,醉心怡神。
可是现在,当村里的人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却只能看到望不到头的枯黄。焦干的麦田中,夹杂着一块一块触目惊心的秃斑,那是彻底干枯被狂风卷走留下的痕迹。
这种景象,不是亲眼所见,不能体会有多么令人痛苦。
不止是痛心,是痛苦。
那些令许多城里人瞧不起的肤色黝黑的人,面对灾害,他们没有人哭,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令人动容的苦楚。
华夏的农民,受苦已经受成了习惯,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坚韧地承受着。
打井队的人里有不少村民过来帮忙,一边整理收拾着工具和场地,一边时不时的抬起头,期盼着天边能飞来可能带来降雨的那片乌云……
三个月了,碧空如洗,干净的让他们绝望。
晚7时,太阳终于落山,打井现场打起探照灯,趁着凉快劲儿,披星戴月紧张施工。伴随着钻机的轰鸣声,打井队员们紧张有序地对接管道,村民则积极搬运砂石。
“王工,您看这井要打多深才能出水呀。”
支书从口袋里摸出烟来,递给打井队的负责人王工。王工没有接他的烟,叹口气涩然道:“老乡啊,这里有岩层,很硬,我估摸着今儿个晚上进度最多七八米呀。”
七八米?
听到这句话的村民们心里一凉,村里仅剩的几口井恐怕坚持不了几天了,按照这个进度,就算出水,也要渡过十天半个月的绝水日子。
十天半个月,那全村四百多口子人都得渴死。
想到这里,村民们的情绪瞬间低落起来。
王工捏着拳头,拍拍支书的肩膀,鼓气道:“老乡们,放心。再困难咱也得干,国家记着咱们呢。这井啊,早一天打好,大家就早一天渡过难关。现在不是丧气的时候,要是自己都怕了,谁还救得了咱们?”
冯老四不知什么时候钻到了人群中,忽然道:“王工,要是这井打不出水,咋办?”
王工愣了一下,支书看见是冯老四,忍不住骂道:“滚你奶奶个腿儿,到底你是工程师,人家是工程师啊?”
冯老四摸摸鼻子道:“我也是替大家问的嘛。万一这井打不出水,上面的水也没送过来,总不能拿乡亲们的性命开玩笑吧?”
冯老四好吃懒做,在村里不太受待见。可是他这句话一出来,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联想。
是啊,万一废了这么大的劲儿,井里没打出水?
怎么办?
王工锁着眉头,做了个安静的手势道:“水务局的专家勘察过了,说最多两百米就能出水。”
人群中一个人突然泼冷水道:“王工,不是咱爷们不信啊。听我姑说,廖王庄那边也说两百米就能出水,他们那边好打,昨天就打到了两百米,可一滴水都没看着啊。专家后来说啥,水位又往下降了。得再打五六十米吶。”
王工一时语塞。
支书瞪了那人一眼,斥道:“别跟着瞎起哄,还嫌不够乱啊。二百米打不出,那就打二百五,三百米。我就不信了,这地下还能没水?”
王工的脸色更加的难看了,他们这次带来的设备,最多能打二百四十米。要是真的跟廖王庄的情况一样,那就没办法交待了。
小卖部的斗鸡眼嗤笑道:“冯老四,你不是说你有主意嘛?来,当着大家的面说说啊,王工也在,还能给你参谋参谋呢。”
“行啊。”冯老四脖子一昂,自信满满道:“我这主意保准行,不止能让大家喝上水,还能让大家种上庄稼,来年整个大丰收。”
“你就吹吧,冯老四!”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不干活赶紧滚蛋。别在这儿碍眼。”
支书正欲喝退冯老四,王工突然道:“这位老乡,你有啥主意?不妨说出来听听。”
有几位村民也半信半疑的附和道:“对啊,支书,你就让他说说。要是说的不在理,就当他放了个响屁呗。”
“是啊,他这主意要是管用,能让大家吃上水种上庄稼。我老坛儿管他一年的酒喝!”
“你说的啊,老坛儿,明年一年的酒水,你可给爷们我备好了!”
“我老坛儿一口吐沫一个钉儿!”
“一言为定!”
冯老四一挺胸脯,环视四周,忽然手指指天,蹦出连个字正腔圆的字:“求——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