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四章 修书,定儒门正统

盛宴之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大明圣祖最新章节!

    再也没有比徐光启更合适的人选了,他是进士,当过庶吉士,翻译过几何原本,入了天主教,对西方哲学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中西交流的先河,更是编篡了农政全书,和朱由校分田地,稳固农民,扩大农业产出的思想不谋而合。

    而他现在的地位,又是因为朱由校的赏识,而高举次辅之位,这个节奏,比之历史上要早了十来年,而过不了两年,便有着首辅的位置等着他。

    国人历来以成败论英雄,徐光启能走到这个位置上,不论此刻士林间,帝国日报上有多少人暗地里骂着他,但是在地位上,他是顶尖的,而刚刚在朱由校支持下,将农政全书刊印出来,发行天下的他,学术上也不差。

    无论哪方面,徐光启都是最合适的。

    “看来,这个重任还得落在爱卿的头上啊!”朱由校嘿嘿一笑,找到了下家,他轻松了不少。

    “啊?”徐光启一愣,不明所以。

    “朕决定了,要重新修撰注释儒家经典,而这个重担,就交给爱卿了。”朱由校豪言道,“以徐爱卿为正,冯爱卿为…….”

    “陛下,如此盛事,岂能少的了老臣,冯掌院事务繁忙,还要联络西洋传教士,培养翻译人才,翻译西洋著作,就不麻烦冯掌院了,修撰的副职交给老臣就可以了。”

    正当朱由校要确定人选时,一个声音匆忙的从门外传来,插了进来,打断了皇帝的话,随后,一个高大挺拔,须发戟张的老者走了进来。

    “老臣冒犯天颜,还请陛下恕罪。”老者一进来,就跪地认错。

    站在皇帝身边的刘若愚本来想要呵斥出声的,等看清来着面目,就急忙将到了口边的话给咽了下去。

    来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孙承宗,有着帝师之称,从皇帝五岁时就陪伴左右,陛下心腹肱骨之臣的大都督,孙承宗。

    “怎么会是他,真是晦气。”冯从吾看清来人,心下气得大骂。这下自己的好事被搅黄了。

    若是其他人,冯从吾此时怕是还要争上一争,但是面的极得陛下信任,执掌全国军队的大都督孙承宗,他却一点也不敢冒头了。

    他正是整个大明能够压他的几位之一。

    若轮学术上,冯从吾自问不必对方若,但是从地位、权势、皇帝信任、士林威望,乃至儒门中的人脉,他都比不上对方。

    如此情况下,他怎么敢争呢!

    不过,他也没有顺水推舟的放弃,而是心中暗暗期盼,希望陛下不要改变主意,将这个修撰儒门经典的副主编交给自己。

    一部永乐大典,让解缙名传千古,但其他参与修撰的学者,就被掩盖了光环,在笔笔丹青当中,毫无动静,今次修订儒门经典也是如此,最多正副两个编篡者能够流传下去,其他人,吃瓜群众而已。

    冯从吾碍于权势不敢争,但却将希望放在了皇帝的身上,目光殷切的看着,满脸的期盼。

    只是,朱由校的反应,注定要让他失望了。

    “孙爱卿来了,来人,赐坐。”朱由校乐呵呵的道,丝毫没有被人打断话而有的恼怒,若是其他人,他定要呵斥,但若是孙承宗,那就没什么了。

    经过这次打断,他此时也反应过来,这次的修撰重要性,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在永乐大典之上,毕竟永乐大典只是用来看和炫耀的,但儒门经典却不同,那是要颁布天下,让千千万万的学子学习的。

    若是能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那真是…….为天下万民之师啊!这样的选择放在面前,任何一个儒家弟子都不会放过。

    也难怪孙承宗顾不得皇帝责罚,直接打断了陛下的任命。任命一下,他就不好开口了,而今任命还为出口,那么就有转圜的余地。

    “爱卿缘何至此。”朱由校问道,他很奇怪,孙承宗怎么会闻讯赶来。

    “哈哈,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老臣听闻陛下正和徐东阁坐而论道,讨论国家抡才大典,老臣这里也有些重要事情,故而收拾了一下,过两想和陛下以及徐东阁商量下,结果一到门口就听到了这样的好事,修撰儒门经典,陛下怎可忘了老臣。”孙承宗笑容满面的解释道。

    他真的很庆幸自己今天来找皇帝了,不然好事就落到了其他人碗中了。

    “既然爱卿有意,朕也不吝啬,朕打算重新修撰儒门经典,定名分,立正统,今后儒学,以此为本,既然爱卿有意,那就为此次副总编,和徐爱卿一起搭班,做好此次的盛事。”朱由校也不吝啬,直接将刚才想给冯从吾的职位,给了孙承宗。

    对他来说,孙承宗的重要行要远比冯从吾大的多,既然心腹肱骨要,那么就不会给其他人。这就是帝王心术的考量了,一个智障军权的大臣,喜好文名,这是所有皇帝都巴不得的,只会满足,不会阻碍。

    这一宣布,孙承宗是满意了,但冯从吾却是失望至极,眼睁睁看着一个留名青史,震古烁今的机会摆在眼前,就这样溜走了,让他难受的想死。

    只是,面对整个大明最有权势的两个人,他丝毫没有勇气提出任何反对,甚至不敢有什么不满的情绪,在做的几个,想要捏死他跟捏死只蚂蚁一样。别看他为翰林院士,品阶正一品,但是在权势面前,丝毫没有作用。

    不过,当面不敢说,冯从吾却在会去后,在自己的笔记上将这件事给记录下来,直到朱由校死了几十年才被他的孙子辈发现,从而披露出来,成了大明文坛一大轰动的事情,也给孙承宗的名声抹上些污点。

    更让孙、冯两家反目成仇,世代为敌。

    不过,一些以此攻击孙家的人当中,常常暗地里道,难怪当初孙大都督厚着脸皮也要将这件差事给抢回来,看看如今孙家的地位,真是值得啊!

    当然,这些是后事,在座的人都不知道,见皇帝确定了人选,没有自己的事后,冯从吾便识相的告退了。

    朱由校也不挽留,径直让他离去,毕竟从某方面来说,冯从吾是外人,不适合参与这种核心的讨论里来。

    “对于四书五经的修撰,朕是有些要求的。”见无关之人离开,朱由校便开始将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讲述出来。

    最基本的,便是重新解释士农工商,重新定义一些传统观念,利益和道德要统一,最经典的,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要发扬光大。

    然后还有其他的,什么进去精神啊,探索精神啊,谦恭和善啊,以直报怨啊,等等,巴拉巴拉的一大堆,最后,任何丢定,要用白话文写出来,然后交给皇帝过目,皇帝首肯了才能通过。

    尽管这无数的要求听得徐光启和孙承宗气闷不已,不过想着陛下要推广自然科学,要革除弊病,两人也不是不能理解。

    当要求领会完后,剩下的,便是无尽的兴奋,这可是道统传承易鼎的机会啊,意味着未来儒门的发展方向在他们两人的手中,他们编篡出什么样的经典,那么今后儒门就是什么样子。

    这是什么地位?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大抵是这样的地位,就算前代为人称颂的阳明先生,在儒门的地位上,也是不及他们两人的。

    “如此,你等二人可明白身上的重担?”说完后,朱由校喘了口大气,严肃的问道。

    “老臣明白,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一定好好修撰筛选,定下符合陛下心意的儒门正统。”两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

    “如此就好。”朱由校点头,“若是此事办的漂亮,朕还有一桩修书的事情给你二人做,一桩如同永乐大典般的修书盛事!”

    为了让两人尽心竭力的办事,朱由校再次花了个大饼,登时让徐、孙二人呼吸急促起来。

    还有啊!

    他们待接着问道,却见皇帝一挥手,不在谈论此事,两人只好放下心中猫抓般痒痒的感觉,竭力坐下来,静心议事。

    “好了,这些不说了,以后就知道了,今天还是将这些事关重大的政务做个处理吧,朕如今正好有时间,好做决断。”朱由校风轻云淡道。

    “是,陛下。”二人只好不甘的偃旗息鼓,只是心下却将修撰一部如永乐大典一样的图书的事情给记下来,说什么也要将这件差事给拿到手里来。

    也怪不得他们如此,文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什么的,太难了,而立功他两现在正在干着,这个不缺,缺的是立言,皇帝说的立儒门正统也好,修撰如同永乐大典一样的书也好,都属于立言的范畴。

    乃是文人最想做的,徐,孙二人有此表现也不足为奇。

    看到他们两人心痒痒的表情,朱由校心底暗乐,这是他故意的,就如同让驴子拉磨一样,吊着跟胡萝卜在前面,效率会更好,在干活上,人和驴子没什么区别。

    “好了,接下来,继续说正事,关于科举的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