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硝烟第四节

小楼昨夜轻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权倾天下最新章节!

    86_86591“侯爷,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您亲自前去指导了!”新任韩府总管,也是自己的弟子杨丰,亲自把师父交代的任务,皇上新赐宅邸的改造建设工作终于完成了。今天是在乔迁之前,特意请师父前去视察的。

    “其实说起来,对于堪舆之学,还是金道长他们来的精通一些,师父我可是很少涉猎的。再说了,凭借地势,因地制宜,不违常理,符合自然,就是很好的风水,没那么多讲究的!”吴仁义,身躯的主人韩寿韩侯爷,韩将军兼尚书,最近可是忙的不得了:白天要处理所兼职责,既要朝会,又要到衙署办公,处理突发事件,安排值守;又要指点新组成的两营羽林骑的训练。到了晚上也不消停:先是与元帝计划第二天的工作,研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然后分三步指导元帝、两名特别贵人、冷宫数女,甚至是皇后等人的修炼,几乎成了机器人一般连轴转。

    好在最初的惊险已经渡过,司马氏两大巨头已经扳倒;司马家族最为理智,最为阴险的新一代弟子中的司马攸已经病入膏肓;在外带兵的几个危险人物全部集中到了京师;老一代硕果仅存的司马孚等人还算理智,估计不会跳动后生晚辈闹事。鉴于这种形式,日夜忙活着的吴仁义决定,整修好府邸,将这具身体的主人老母亲等人安置妥当之后,必须的闭关一段时间,否则身体会出问题的,因为近两天总也感觉元婴不够精气十足,手脚的指挥系统也变得比原来迟缓了一些。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决定,明确说是因为几天之后的闭关行动,竟然差点酿成大祸,丢失了取得的所有成果,这是后话,下一节继续讲述。

    话说根据吴仁义的布局,元帝亲自下诏,在全国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武推举大考,吴仁义冠名为“科举”。科举的程序并不复杂:首先以县乡里亭为基础单位,经过半月时间筛选,各县选拔出有文武才能,有道德品行,有其他各种奇技淫巧着十多名,于八月底之前汇聚到各州府所在地,举行一次筛选。各州府筛选出总人数的一半员额授予“举人”称号,然后由官府负责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管理,及时送往京师,再由三公从各衙门挑选精干力量,对这些“举人”进行一次分科考试,称为“会试”。

    考试的录取限额在举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考中者由朝廷授予“进士”出身,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之后授予不同的管理职务。

    同时,根据会试成绩,皇帝可以择优对其中的佼佼者进行单独的考试选拔,称之为“殿试”。殿试取得优胜者,由皇帝亲自授予“进士及第”“天子门生”等称号,并且优中选优,取出殿试最为优秀的文武人材等,授予上中下三甲。其中上三甲又按照名次被冠以“状元”、“榜眼”、“探花”等名号,直接任命为重要职务,给与一系列殊荣或者特权。

    诏令既出,全国哗然。有的大声称赞,有的自然是极力反对。称赞者多来自于低层,出身贫贱,仕途无望的寒门子弟,因为以往的选官制度,无论是“门荫”(按照门第世袭)还是“九品中正制度”,都是高门大户出身的子弟,才有当官资格;即便是大汉朝曾经推行过什么“察举”和“征辟”制度,但是真正被举荐的寒门弟子可是少的可怜。

    三国时代,曹操曾经发布过“唯才是举”的命令,一批优秀人才被搜罗到门下,而多数人也是有学问,或者有才智者,贫苦出身的读书人可是罕见。

    新定的“科举制”可是明文规定:参与科考者无论门户贵贱,出身高低,首先打破了门荫制度,为大量仕途无门的贫寒子弟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怎不让他们兴高采烈,积极响应。

    反对者是谁?自然是那些门第出身好,生儿优则仕的权贵。但是政府说了:你反对什么?朝廷一暂时没有废除门荫制度(言下之意是以后何时废除就难说了);二也没有不允许你参加科考,只不过是新辟了一条选官的路子,尤其是还是一条正大光明,公正合理,利国利民的路子而已。

    正在新政策逐步推开的时候,一件令朝廷震惊的大事发生了:荆南都督司马亮(原本历史上的汝南王);征西将军司马骏;镇北将军司马伦等几个在各地掌握军政大权的实力派联合发布了通告:“皇帝之侧出现奸佞,迫害忠良,祸乱朝政,我等联合兴义兵,目的是‘清君侧’,诛奸佞,恢复国家安宁!”

    看看,人家说的多么正确,多么的有礼!通告一出,自然引起了全国,乃至域外关注。一片哑然之后,各地马上产生了混乱,尤其是反叛诸州郡,以及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官吏和民众自然是首当其冲,马上产生了慌乱:三国乱局还没完全平息,魏吴之间还尖锐对抗,战争阴影犹存;边境地区胡祖也不安分。如果刀兵到来,那可是生灵涂炭,逃命吧!

    “快,马上通知韩爱卿进宫!”元帝接到快马送来的加急通电,自然是惊慌失措,马上想到了卫将军,县侯,也是自己的师父韩寿。

    “陛下,我家师祖他老人家正在闭关,万万不可打扰的!”光禄勋严川汇报说。

    “这,这可如何是好?”皇帝真的手足无措了,在大殿里走来走去,扰得一干亲信大臣眼花缭乱。还是老臣石苞大人机制冷静一些,看了司空司马孚大人一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陛下,臣以为局势危急,应该早做应对。这第一马上封锁京师交通,关闭城门,预防贼人潜入作乱;这第二自然是尽管派得力将领整肃禁军,在要地设防。同时号令各地忠臣良将勤王;这第三嘛!”

    “爱卿快说啊!”元帝急了,你打什么突啊,一气说完不就得了。

    “这第三吗,自然是马上囚禁叛乱者的家眷,以作不时之需!”石大人不好意思地说道。

    司马孚尽管年迈,脑袋可不傻,急忙表示坚决支持石大人的计谋,接下来元帝似乎有了一些底气,任命石苞为京师外围八营都督,车骑将军,具体负责指挥京师近郊包裹御林军在内的军事力量进行防御;王祥为太尉,暂代荆南都督,督师两万人,兵出荆南,征讨原荆南都督,叛军司马亮;贾充为镇北将军,督师两万,兵出河北,征讨叛将司马伦;严川为征西将军,督师两万,抵御并相继消灭西面来的叛军司马骏。

    其余王恺、张通,乃至于蜀王刘禅等贤臣良将各有任用,负责后勤支援,京师内部守护等,布置到也四平八稳,暂时将朝廷的人心安定了下来。

    武昌县侯韩寿府邸,最近一段时间贾充大人可是多有光顾。今天可是劳师远征的前一天,将军营的安排布置下去,单等明日开拔,贾大人忙里偷闲,带着少数几个亲信再次来到了韩府。

    “贾大人,您到底有什么事情,尽可直言,虽然老身是妇道人家,但是也并非不通道理的人!”看着欲言又止,一如前几次来访,吞吞吐吐的贾大人,韩母直言说道。

    “这个,那个,是这样的,我家有小女,今年已经十八岁多,过去一段日子曾经和贵公子,也就是现在的侯爷大人多有交往。前几天,听我家夫人说,小女已经,已经那个了!”

    “那个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还请您直言!”韩夫人心中震惊,面上依然故作糊涂。

    “就是,就是已经怀上了韩家的骨血!”贾大人狠狠心终于把憋了大半个月的话说了出来。

    韩夫人一下子激动地站起身来,正要说:走,带我去看看!可是稍微冷静过后,感觉到事情太过孟浪。尤其是自家儿子可是从来没提到过此类事情,尽管不少大家贵门上门提亲,总也找借口不答应,今天竟然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已经怀上了自家骨肉,这事情可不是一般小事啊,必须慎重对待,以免惹来笑话。

    “贾大人,这事情可开不得玩笑,事关你我两家的名声,还有我家儿子,你家千金的名节。要不等我家儿子回来,老身好好问道问道,咱们再往下说,您看可否?”

    贾大人也知道单凭自家小女的说辞,人家肯定不敢采纳,除非当事人,也就是韩大人认可,这事情才有转机,所以只好暂时答应下来,告辞离开了韩府。

    既然得知了这件不确定的事情,韩夫人可是多了一桩大心事。这日里吃过早饭,坐上马车就去了贾府,结果惹出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