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抗日之雪耻最新章节!
正如韩云华预料的那般,两天后长沙会战日军惨败而归的消息不胫而走,国民政府中央社更是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报道了此战,紧接着英美苏等国的报纸也相继转载了此报道。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结果很快就被送到了重庆,这个结果是战前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高层所不曾料到的。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城市,而湖南又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湖南省成为了国民政府粮食、兵员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长沙作为华中战略重镇,当粤汉铁路之要冲。武汉、南昌会战后,长沙的战略地位已经上升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成为屏障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大西南的门户上战略要点。 为了凸显长沙的重要性,蒋介石特意将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这里。
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政府虽然击败了来犯之敌,但是自身也损失惨重,日军甚至一度攻入长沙市区。所以对于第三次长沙会战国民政府虽然重视,但是却没有必胜的信心。况且这次长沙会战在兵力上国民政府并不占优势,薛岳指挥的守军只有13个步兵师17万人左右,而来犯的日军却有整整10万人,还有大批的伪军和空军。
不同于蒋介石以及何应钦之流的忐忑不安,作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长沙卫戍司令的薛岳上将却对这次长沙会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念。现年46岁的薛岳正值壮年,他有着陈诚、何应钦等人所不具备的雄心壮志。
***人打长沙那是势在必行,鉴于长沙的极端重要性,薛岳早就判断出日军必将进攻,为此确定了守卫湘北赣北的基本方针。薛岳这个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深的蒋介石的信任,他不断地上书蒋介石要求对湖南地区增兵,同时向第9战区下属的各部队下达作战指示。在日军进攻长沙之前,薛岳已经完成了相应的部署,并且还制定了反击计划。另外薛岳心中还有一个筹码,那就是他在总结前两次会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复杂地形,与日军决战的新战术,即为“天炉战法”。
薛岳深知长沙地区的地势不利防御作战,北部平坦无险可守。所以,他总结了抗战以来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变以前层层设防,逐次防线地与日军进行阵地防御战的呆板挨打战术,转为只以部分部队坚守正面既设阵地,逐次予敌消耗,主动转移至敌之侧翼,继之以伏击、侧击、尾击等各种手段逐次消耗敌兵力,待敌进入预定决战区域,集中使用绝对优势兵力,将敌一举围歼。同时,认真吸取南昌会战教训,特别注意破坏一切可资日军利用的道路,包括铁路、公路甚至乡间小路,使日军机械化部队和重炮兵行动困难。另外在会战中,薛岳鉴于长沙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战役动员。薛岳向所部官兵下达手令:“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他要求“各集团军总司令、军、师长,务必确实掌握部队,亲往前线指挥,适时捕捉战机,歼灭敌军”。所部官兵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抗日意志,与日军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
在中***队的顽强打击下,日军的进攻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日军第3师团在飞机支援下向长沙东南阿弥岭等中方阵地发起了进攻,战线一度逼近长沙市郊。薛岳下令第10军李玉堂布下巷战阵势,守卫长沙市区。双方在长沙东南郊展开激战,拼死争夺,几乎所有据点都反复易手。日军的攻势受挫。为了加强长沙防守和反击力量,薛岳又调第77师进入长沙预备作战。与此同时,他部署外围的中国各军由远处向长沙逼近。当日军看到被中国内外线兵团包围的危险准备撤退时,薛岳即命令各部队从不同方向对日军展开围追堵截。主动进攻只坚持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于5月中旬放弃攻势被迫退却。薛岳指挥中***队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错纵横的复杂地形,继续以各种方式追击,使日军处处挨打。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
是役,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集中10万兵力,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作战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整个战役共歼灭日军5万多人,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战后,日军承认“此次会战与南昌、襄东(即随枣会战)两次会战,颇有决战之势。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日军在会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期,于中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
尽管国共之间龌蹉不断,但毕竟是同根同源,在抵抗日军侵略方面双方都是一致对外,所以在接到国民政府发来的电报之后,中央迅速回电祝贺。另外党中央还特意邀请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能够出席塞北国际军事指挥学院的开学典礼。
对于美国人的效率韩云华是极为佩服的,这个国家能在后世成为世界霸主和他们这种严谨求实高效率的办事风格分不开的。6月26日,麦斯勒上校向韩云华转呈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来的电报,在电报中罗斯福总统对于内***军区在东北地区所取得战绩表示祝贺,另外他还告诉韩云华,大约5000万美元的教学设施已经从美国西部海岸装船运往中国,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就能送抵归绥。另外大约1500名优秀的美国士兵已经在印度集结完毕,不日将赶赴塞北接受内***军区的训练,至于这些美国大兵的学费罗斯福总统没有提钱,他知道银子对于韩云华所部几乎没用,所以他提出以援建内***军区一个大型钢铁厂和一个大型兵工厂作为训练经费。
这样的条件韩云华又怎么能不答应呢,他请示中央之后给罗斯福回电,愿意接受美国陆军前来塞北训练,同时对于美国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另外韩云华希望美国政府援建的那个兵工厂最好是以生产高射机枪和冲锋枪为主,因为现在内***军区乃至整个中国最缺乏的就是防空武器,连内***军区仅有的8个机场配备的防空火力也全部不达标。
此外韩云华还以私人的名义同美国政府做一笔交易,他用一项完整的成熟的武器专利技术一半的专利生产权换取200架美国尚未投产的新式战机。这种新式武器叫做火箭筒,是一种新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已经申请了专利保护。同电报一起发往华盛顿的还有关于火箭筒的一些技术数据以及相关的设计图纸,不过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完整的。
罗斯福总统对于这种新式武器虽然不怎么了解,但是美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经过美***工部门的专业人才解析之后,一份关于火箭筒的能力预计数据和评价书被送到了罗斯福总统的书桌上。根据美***工部门的解析,这种新式武器将是现在世界上所有坦克装甲车的克星,任何装甲力量都将不再是步兵的绞肉机,军工部门强力要求美国政府将这件武器装备的专利技术买下来,而且是不惜一切代价。
罗斯福总统的回电很迅速,答应韩云华的请求,美国政府可以将预计今年7月初下线的最新战机赠送内***军区400架,但是内***军区必须将这件武器装备所有的生产权交给美国,也就是除美国外任何国家都不能生产这种武器装备。
罗斯福的条件让很是为难,其实火箭筒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火箭筒一般是采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靠弹内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或者靠钢质发射筒内燃烧形成的火药燃气压力推动火箭弹运动,发动机排出的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使武器无坐力。内***军区也是在3个月前在美国武器设计专家约翰柏斯博士的帮助下设计出来的,现在已经生产了将近50具样品,经检验,这种火箭筒有效射程200~350米,垂直破甲厚度180~280毫米,武器系统重量7~8千克。也就是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坦克只要进入火箭筒的射程,那么都将成为活靶子。韩云华原打算将这种简便易行的反坦克武器再喝苏联人做一笔生意,但是美国人一开始就想独吞。虽然韩云华很不满意美国人的贪婪,谁都知道一旦这种新式反坦克武器的问世,其市场潜力是无穷的,但是美国人也下了足够的本钱,400架战机那可是需要几亿美元,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不过韩云华也知道美国人用几百架战机换取这么一件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的武器装备的专利技术原本就不占便宜,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希望能够增强中国战场的武装力量,可以为他们牵制更多的***人。另外内***军区的战略部署也打动了美国人,只要是脑袋没有毛病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韩云华下一步的打算。进攻中国东北这个战略部署,对于美国人和苏联人都是极为有利的。苏联人自不必说,关东军的存在就是苏联人脑袋上的一把利剑,对于美国人而言,关东军则是东南亚战场的输血车是奶牛,只要东南亚战场战事不顺利,那么日军大本营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关东军调兵南下。因此在明白了内***军区的战略部署之后,苏联人和美国人才会如此不遗余力地帮助内***军区。
别人看不到这一点还以为苏联人和美国人脑袋进水了,几百架几百架地送飞机,其实人家才不傻,区区几百架飞机对于那些航空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也就是一个季度的产量,况且还是那些即将淘汰的战机。用这些战机换取后方的平安,甚至于可以彻底解决心头大患,这个买卖那是相当的划算。
韩云华也不傻,他一开始就算准了这些,否则的话让他区区军区对抗日军百万精锐,以韩云华的精明那会干这种蠢事。可以说关东军现在并不是对抗内***军区一家,而是在和中国的人、苏联的武器装备、美国人的钱在打,这样的组合几乎是无敌的,不然关东军那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打成了啥样。
不过内***军区现在已经不缺战机了,虽然韩云华清楚现在美国即将下线的新式飞机是专门对付***的零式战斗机的。但是在中国战场上***的零式战斗机并不多,最多的还是九六式战斗机和九七重轰,所以美国开出的价钱虽然很诱人,但是还不足以打动韩云华。因此韩云华回电罗斯福,200架战机换取除苏联和中国以外的所有市场,另外韩云华保证只要美国人不将设计图纸泄露出去,那么最起码在5年内这种武器装备是没有任何同类产品可以超越的,就算是德国和***能够仿制出来,但是绝对不可能和这个在同一技术等级上。
韩云华可没有说大话,其实火箭筒这东西锁起来也应该是在今年出现,可能美国的那两个小军官现在就在试验这东西。但是韩云华制作出来的可不是那种原始的家伙,世界上第一代火箭筒确实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共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1942年美国研制的“巴祖卡”纯火箭型火箭筒,它的形状很象一种名叫“巴祖卡”的长号(乐器),因此得名。“巴祖卡”采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靠弹内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推动火箭弹运动,发动机排出的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使武器无坐力。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它发射150毫米超口径破甲弹,靠发射装药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内燃烧形成的火药燃气压力,推动弹体运动,并利用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后坐。这两种早期的火箭筒,都配有机械式光学瞄准具,有效射程为100~250米,垂直破甲厚度达120~200毫米,武器系统重7~82千克。
但是韩云华一开始设计的就不是这种原始货,他所设计的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火箭筒,因为他只对二十一世纪还在使用的火箭筒熟悉,虽然这个时代的军工技术还无法生产第三代火箭筒,不过在克服了一定的困难之后却可以生产第二代火箭筒,即根据平衡抛射原理,采用封闭发射技术,从筒后抛出塑料薄片作平衡物质以抵消武器坐力,发射时仅有微声,无烟、无光、无后***,可在堑壕等狭窄空间内发射。在短时间内不管是德国人还是***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领先世界最少20年。
对于韩云华的坚持罗斯福总统只能妥协,他很清楚韩云华打得上么主意,不过正是因为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所以美国人也不敢过分同韩云华砍价,毕竟现在是卖方市场,火箭筒只有一个,但是买主却有两家,吃亏就吃点亏吧,最终罗斯福总统同韩云华达成协议,以200架最新战机换取火箭筒的专利技术,但是却不能限制韩云华将专利技术再卖给苏联人。
和罗斯福做完交易之后韩云华又火速和斯大林联系,相比较起来韩云华还是对苏联人有一点好感,不管怎么说,苏联人和他韩云华的信仰是一致的,尽管韩云华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这并不妨碍韩云华对那些苏联人不反感。
同斯大林的谈判就简单的多了,因为这段时间按照韩云华制定的战略计划苏联人取得了重大胜利,大批的失地收复,连被围困了整整900天的列宁格勒也解放了,德国人被打的节节后退。斯大林心情好,对于韩云华这位中国同志的帮助也是极为感谢,况且和美国人交易不一样的是,韩云华这次直接让巴彦鲁夫将军派人紧急送了20具火箭筒到战场上使用。
这种质量小、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一经出现在战场上,德国人的坦克、装甲车辆、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军事器材等有价值的目标惨遭重创。在第一天的战斗中,20具火箭筒就创造了摧毁87辆德国坦克的辉煌成绩。
火箭筒的威力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在苏联这个大炮主义横行的国度,火箭筒受到重视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斯大林的回电很快就到了,和罗斯福一样,他知道韩云华要的肯定不是钱,因为现在有钱不如有实力,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坦克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