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九章 我看这大清国,长不了

半渡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残明最新章节!

    形势大好!

    多尔衮再下一道旨意,命令吴三桂即日南下,谭泰的三万八旗兵作为偏师,可以配合他一起作战,圣旨到了徐州,吴三桂摆开香案恭恭敬敬地接旨,回到自己的帅帐后,却拍着桌案破口大骂。

    “狗屁!八旗兵算是完蛋了,杀良冒功比我们关宁铁骑还厉害,我看这大清国,长不了!”吴三桂的桌案上,摆着一份截然不同的情报。

    根据斥候探查,谭泰的部队根本就没有逮住榆园军的主力,对方看到清军来势汹汹,不等接战就主动撤入大别山深处,谭泰斩获的榆园军都是零星掉队的小股部队,总数最多只有两三百人,于是就动了杀良冒功的念头,可是附近的百姓要么已经加入榆园军,要么逃散一空,谭泰找不到足够的首级,干脆就屠了几个跪迎王师的村子,把这些忠于大清的良民全部砍了脑袋,这才有阵斩数千人的辉煌战绩。

    “太过分了,我当年也没干过这种事呀!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乡里父老好酒好菜的来犒劳王师,你却把人家当反贼砍了,这不是逼着百姓造反吗?”

    吴三桂义愤填膺,痛斥谭泰的时候没有一点心虚脸红,他当年虽然以临阵脱逃著称,杀良冒功的事情也干过,但是起码没有屠过主动献出钱粮的村子,哪怕后来当了汉奸,他也非常注意维护一个好名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苦衷的汉奸,只是因为种种迫不得已的原因,甲申之变的时候才投降清军。

    崇祯皇帝已经死了,李自成这个反贼占据北京,我要为君父报仇,可是孤掌难鸣,只好借虏讨贼……

    李自成杀了我老爹,抢了我的女人,国仇家恨之下,我一时冲动才投降满清……

    总而言之,吴三桂这个时候在士绅百姓的心目中,形象还是非常正面的,在另一个时空中,直到他用弓弦勒死了永历皇帝,才变成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没想到啊,才入关短短几年,八旗兵就变成这个样子,北京城这花花世界,真是温柔乡,英雄冢啊!”吴三桂痛骂之余,不胜唏嘘。

    如果搁在十年前,肯定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个时候八旗兵的军纪非常严格,哪支部队胆敢谎报军功,上上下下要砍掉无数的脑袋,可是如今的八旗兵不但习惯了杀良冒功,夸大战果,其他方面也表现的非常不堪,士兵素质低下,军机松懈,部队行动迟缓,三万八旗兵浩浩荡荡的出征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连不断,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走走停停,动不动就趴窝拉稀,所以才会被榆园军那些草寇轻易突围,逃进大别山。

    “这一代的八旗子弟,从小没有吃过苦,平日里骑马射箭,只是为了玩耍和炫耀,上了战场都不中用。”夏国相最近去过一次北京,亲眼见过八旗子弟如今过得是什么日子,对此感触最深。

    满人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环境恶劣,生存不易,为了生活一个个都像饿狼猛虎一样凶狠,但是这一代八旗子弟自打记事的时候,满清就已经崛起,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后来又跟着父母来到北京城,过上了从未想到的富贵日子,一转眼十年过去了,老一代的八旗兵死伤退役,这一代的八旗子弟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纪,正好接替入伍,可是他们就像动物园里长大的狼和老虎,虽然还是猛兽的基因,却已经不会捕猎了。

    十年一代人,这一代的八旗子弟,已经废了!

    “纵然这些新兵不中用,谭泰此次出征,手下也有不少宿将老兵的,怎么会如此不堪?”吴三桂的部将中很多都和八旗兵打过仗,当年的积威之下,还是不敢相信天下无敌的八旗兵已经变成了一支鱼腩部队。

    吴三桂摇摇头,答道:“老兵打的败仗多了,就会变成一群老兵油子,还不如新兵,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几次败在楚军手下,老一代的八旗子弟,也已经废了!

    吴三桂很是后悔,早知道现在这个结果,当初就不该投降满清,他当年要实力有实力,要名望有名望,如果退到南方坚持抵抗,现在也许就没汪克凡什么事了,可惜啊,多少前辈英雄折戟沉沙,最后却被这个后生小子成了气候。

    吴三桂突然发现,自己对汪克凡充满了羡慕和妒忌,此子出身平平,却在乱世中抓住机会,乘势而起,俨然已是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一时枭雄,早晚更会坐上皇帝宝座,这可太让人眼红了!自己的起点远比汪克凡更高,又不惜出卖祖宗当了汉奸,现在才混上一个平西王,藩国到底在哪里还八字没一撇,处处要看清廷的脸色行事,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圣旨让本王出兵南下,好,那咱们就南下,不过你们几个都记住了,八旗兵靠不住,时刻得多留个心眼。”吴三桂考虑一番,决定向凤阳府进兵,那里是焦琏的北伐第三军,名义上是一个军,其实只有一个师的兵力,另外还有金声桓派来的一万人马,总的来说实力不强,年前好不容易攻克泗州,又在凤阳城下几次受挫。

    拿焦琏的北伐第三军开刀,既可以对清庭有个交代,又可以避开楚军的主力,动用的兵力不用太多,只派张勇、赵良栋等“河西四将”的老秦军出战就可以,吴三桂的嫡系部队远远的跟在后面,一旦发现苗头不对,随时可以缩回徐州。

    “朝廷命我军反攻江淮,现在只向凤阳派去一支偏师,恐怕说不过去啊。”夏国相表示担心。

    “怕什么?谭泰都敢杀良冒功,我军主动进攻,为凤阳解围还有错了?放心吧,多尔衮若是问起来,自有本王向他解释。”吴三桂胸有成竹,论起推诿避战的本事,关宁铁骑敢认第二,天下就没人敢认第一,以当年吴大总兵的丰富经验,随便找个理由,就能让多尔衮哑口无言。

    果然不出所料,吴三桂的奏折送到北京,多尔衮很痛快的就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圣旨回到徐州,对吴三桂没有任何指责,还多有劝勉和鼓励。吴三桂到底打的什么鬼主意,多尔衮其实一眼就看透了,可是八旗兵到底烂成什么样子,他比吴三桂更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没有底气说硬话,只能哄着骗着让吴三桂卖命。

    等吧,等到这一代八旗子弟锻炼出来,等到下一代八旗子弟成长起来,等到满清的人口随随便便又可以拉出十万大军来,扫平吴三桂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哪怕把藩国设在长江以北的苏北或者安徽,多尔衮都敢答应。

    首先派张勇、赵良栋进攻安徽,从战略上也不失是一步好棋,这样虽然兜了个圈子,没有直接把楚军推回到长江一线,但是先扫清了侧翼的威胁,同时还可以呼应仍在坚守安庆的屯布儿,以及坚守武昌的孔有德。事实上,孔有德和屯布儿各自困守孤城,都快要坚持不住了,武昌和安庆都是城高墙厚的大城市,城中的粮草储备也很多,但是被楚军包围一年,城中的军心士气摇摇欲坠,如果一直置之不理,早晚会像九江一样陷落。

    除了南京之外,武昌和安庆就是长江沿线最大的城市了,哪怕上游的重庆也比它们稍逊一筹,就像两颗钉子一样扎在楚军的地盘里,多尔衮有些犹豫,是否要借着这次反攻的机会,把孔有德和屯布儿撤出来——如果想要实现划江而治的目标,就必须把这两座处在长江北岸的城市牢牢控制在清军手中,否则划江而治无从谈起,但是看到谭泰和吴三桂的表现,多尔衮的信心也不是那么足了。

    谭泰和手下兵将搞得那些小动作,多尔衮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他只是不愿挑明,也不敢挑明,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干掉阿济格,却不能和所有的满人为敌,这次出征以前,八旗征召子弟,紧急扩军,年青一代的八旗子弟几乎都在谭泰军中,三万大军身后,就是三万个满人家族,满人全族现在又有多少人口?大家都觉得,砍上些汉人的脑袋给自家子弟挣个好前程,其实也没什么大错,就连多尔衮的心腹党羽,也劝他不要追究此事。

    顾全大局吧。

    多尔衮最后只好让步,就像家长得知儿子这一个星期都在逃学泡网吧,恨不得一巴掌拍死他,可是看看个头,儿子长得比自己还高,这么大了实在不能打,只好在心里默念我生的我生的,然后挤出笑脸,装作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妈妈,先把儿子骗回家。

    多尔衮下旨,嘉奖谭泰和其他有功将士。

    在另一封旨意里,多尔衮再次催促吴三桂尽快出兵,救援凤阳,并且打通和安庆的联系。

    讨价还价吗?还让我为安庆解围,这可太冒险了。吴三桂很快又上了一封奏折,声称凤阳距离安庆太远,安庆距离南京太近,如果贸然前往安庆,万一楚军渡江来攻,此战没有任何成算,微臣以为应该持重为上,先解凤阳之围,再寻机为安庆解围,恭请皇父摄政王明察。

    这么点破事来来回回的,又是半个月过去了,多尔衮八百里加急,给吴三桂再次下旨,旨意里只有一句话:全依你,快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