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夜校

Vinilla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清穿物语最新章节!

    洪门日益壮大,于是,就恢复了堂号。如岭南一带,用“天地会”旧名,西北那处用了“红花会”;津京处选了“青龙会”;到了江南,秦炼选了“山河会”为名。

    洪门事业如何发展,梅兰妮是不大关心的。她在计算上海厂里的营销。上海生产的龙头细布和呢子供不应求,都没有库存。又因为,十月,华记要派船去长崎贩铜,随船带去六十匹呢作为试销。苏州地区的呢子就更紧张了。眼见到了冬天,家家都在准备寒衣。贸易栈做的是批发生意,羽绢日日来电催促。华记的苏州贸易栈已经很有名气,他们总有独家经营产品,如火柴,如宽机布,现在还有呢子。火柴不用说,不是要仿就能仿的。宽机布这是把织机加宽了。有人试了之后,发现如此宽的布机很难扔梭,和压紧。人们很是怀疑,华记的宽机布是如何织出来的。也四处打听来着,但是不得要领。

    秦炼和梅朵组织人在上海厂区开夜校,教人认字,每天半个时辰,五天休息两天。

    因为来认字的都是成年人,他们教字时也讲些道理。比如学习工人二字,秦炼就会讲,这两字放在一起就是天字。说明天是由做工的人撑着的。

    听的人感到骇然,不是说,这苍天都是由天子撑的吗?

    天子用什么撑天?如果,农民不种粮,工人不制衣造房,他都没有地方住,没有衣服穿,饿都饿死了,还撑什么天?撑天的是天下做工的人。

    既然天是由做工的人所撑,按照“法道自然”的原理,这些人最应该有生存的权利。

    道理是简单,但是从没人这样说过。先是,听课的人被雷击了般,好半天做天做不得声。回去后细细想来,好象就是这样的道理。

    能讲出这样道理的老师,他们还从没有碰见过。

    开始来学习的人只是少数,后来发现识字外还能听道理,来的人就多了。

    轮到梅朵讲课,听的人还要多。

    梅兰妮奇怪,一夜她去旁听。

    梅朵在教“農”字,她说,从这个字中就能看出农民的辛苦了。这字从晨化来,农耕必做于晨,谁都知道,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农人如此辛苦,心中还全是委曲,要看着天吃饭,要应付各种的税赋。一个农字说尽了农民的辛酸。

    梅朵讲课大都也农业有关的字,农字的异体字“辳”为什么上面是个林字二不是其他的字?因为早年这片大地上到处是森林。要把树木砍去,才能耕种粮食,所以,上面加上林字,这是刀耕火种的痕迹。

    来听课的大都是农家子弟,从梅朵这里能学到字,还能学到农业知识。许多祖辈,父辈传下来的经验,被梅朵总结成了知识再讲与他们听。这些熟悉又新鲜的知识让年轻人兴奋,回去学说给家里父老们听。那些父老听了些样的传播,觉的很有道理,也说,这个先生讲的交关有道理。

    原本对年轻人学认字还有些看法的人,听见这些道理后,反到督促他们去学习。学了农业知识,在他们看来比那四书五经要有用的多。

    教人就象播种,种子撒播后,总会有发芽的。

    山河会得到了发展.

    洪门的发展还是暗地的,还是悄悄的。虽然这几年他们从几百人发展到了上万人,和漕帮比起来,他们是小儿科了。

    这年漕帮组织的增长得到了飞跃。

    乾隆八年,鉴于漕运的费用太高,运一石粮是三石粮的费用,这样使江南不堪重负。借鉴康熙和雍正朝都曾把运军粮的任务交给晋商来办,使得运费大幅度降低。乾隆下旨将漕运交与漕帮承办。

    这下,漕帮成了运河上的老大了。连漕运总督对他们都另眼相看。

    漕帮这时已经分为南北两大帮派。南面的帮主潘启龙是台州人。江南一带的漕帮的骨干大都是温州台州一带的人,被人叫做台温帮。这一帮派人虽多,但很少去过北方,长江以北的漕帮是由钱大坚为主。多是皖北,苏北人,被称作巢湖帮。

    既然要帮朝廷运粮,那槽帮内部就要联合。所以,两帮发展成了一帮。沿着运河从杭州起,到北京止,将运河分成一百二十段。每段设一“码头官”,这都由漕帮帮主的弟子们担任。这码头官都有朝廷授与的武职,官品从六品到四品不等。码头也就是漕帮的组织单位。码头官就是一个码头的老大。

    “原来,拜码头是这样来的。”梅兰妮听到了介绍后说。

    漕帮改组的消息传到了莱山那里,很快,老和尚通过华记的联络系统,将他的话传到了洪门各个堂会。

    莱山说,漕帮当了清廷的鹰犬,果真就是安清帮,我洪门弟子与他势不两立。从此相见,拳脚相加,决不退让。

    秦炼解释道,“这漕帮的码头长,实际上就是替清廷做情报工作。”

    梅兰妮才了解老和尚的愤怒之由。

    他们不知道的是,漕帮的缔造者翁乾潘曾是洪门中人,被派到京城去探听消息时,被清廷抓获。他就投靠了清廷.然后他另组安清帮(漕帮),立了一套规矩。想来此人的组织能力不错,漕帮在他手里发扬壮大。虽然在他死后,漕帮分成南北两派,势力还是很快就超过了洪门。如今,那些码头官,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从此,洪门弟子果然遵守洪门总舵主莱山大师的话,与清帮界限分明。后来,洪门中有谚语道,“由清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清,剥皮抽筋。”

    由于,华记的运输大都是走海运,内路的运输很少走运河,黄家平的船队都是在江南的河流湖泊中穿行,所以,和漕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冲突。

    但是,江南地区及运河沿岸的漕帮势力发展很快。很多人都加入漕帮,因为,如今漕帮有了政府的补贴,帮会里的人生计得到了改善。其实,很多人参加帮派就是冲着改善生活而去的。

    所以要使一个帮派得到发展,就要让参加帮派的人生活得到改善。还要让他们的家人不受欺负。

    秦炼说,江南地区的山河会如果要与漕帮抗衡,只有大力发展经济。

    如今,华家虽然在苏州上海都有农庄和工厂,但是这些的规模都不大,工厂更是象小作坊的规模。

    因为,这时虽然有商品交流,但毕竟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家还是过这自给自足的生活。最大的消费群体就是一些城市里的人。再就是那些八旗子弟。一般的市民生活水准并不高,应付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衣服被褥这些生活必需品外,就很少有钱买其他物品。而八旗子弟就特殊了。

    针对八旗子弟,他们有过计划。帮着他们玩,替他们创造条件玩。他们爱养鸟,就做精致的鸟笼,鸟食罐等物件。爱养金鱼,就做玻璃鱼缸。再就是推出葡萄酒和酒具。

    梅兰妮担心的问梅朵,“你那葡萄酒行不行啊?是不是正宗的?”

    她知道,后世有许多品牌的葡萄酒,梅朵的葡萄酒是她留学北美时,向那些洋人邻居们学来的家庭葡萄酒的酿法。

    梅朵笑了,“这又没什么正宗不正宗。只要让他们喝惯了,就成正宗的了。”

    到了收葡萄的季节了,梅朵要去北方。指导他们做葡萄酒。

    梅朵走前提醒梅兰妮,要多想想潜在的消费力。

    梅兰妮还真想了。

    一想,还真让她想到了一个主意---绒线。

    开发绒线市场,中国的妇女不抛头露面的,都窝在家里,在家里让她们结绒线,又消磨工夫,又能得到绒线织品。而她的绒线当然就有市场了。

    她兴冲冲的找秦炼商量。

    秦炼听了,“这绒线从工艺角度来说,并不难,因为我们已经纺出了毛纱,只要把毛纱并起来,就成了毛线。问题是你如何推广,能买的起绒线阶层的妇女大多数都宅在家里。如何知道结绒线呢?”

    梅兰妮一想,可不就是这样?但是她也不是会轻易退缩的人。

    过去,在苏州不易居时,她也搓过毛线,但是那种毛线都很粗糙。只有用羊驼毛搓出的线才不扎人。但是,因为羊驼毛不多,所以不能投放市场。只能自家用。

    如今经过精纺的毛线非常的柔软。梅兰妮做了几斤毛线出来,用竹针织了披肩,围巾,手套,头套。

    带着这些毛织品,她回到苏州。和席羽绢说了销售绒线的想法,并给羽绢看了这些毛织样品。

    席羽绢见过华家的毛织品,可是这些毛织品的档次要高很多。

    她挑剔的左看右看,最后才说,“这样的绒线,会为大家所接受。”

    只是,如何推广呢?

    羽绢有主意,“你教会几个小姑娘,交给我,我能推广。”

    到哪里去找小姑娘?这年头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的。梅兰妮还要回上海去管工厂,不能在苏州久待。

    羽绢很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叫了牙人来,从他手里挑出几个伶俐的女孩,交给梅兰妮。

    这样也可以啊?梅兰妮发现买卖人口的好处了。

    梅兰妮带着几个女孩回去了上海,教她们纺线,教她们织绒线。江南的女儿都是心灵手巧的,拆拆织织,很快就学会了。几天工夫就织出了成品。

    羽绢得知后,就让女孩,带着绒线和竹针去苏州。

    梅兰妮挑出两个最手巧的,带上十几斤绒线,去了苏州。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