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农门田女最新章节!
天还未明,但第一声鸡鸣响起的时候,石红已经摸黑穿好了衣服,适应了一下黑暗,就轻轻的推开房门,轻手轻脚的到了厨房,摸着火石点亮了一把稻草放进了灶膛,又接连放进了几根枯枝把火引燃才架上两根木柴,晒干了的柴火很好燃,看着火苗舔上了木柴,她才又填了两根粗棍子进去,这种棍子不大好燃,但是特别经烧,架在灶膛里还可以起个支撑的作用,避免烧过的木炭一下塌成一堆,一直要人照看着,有了它,只需要不时的舔根柴保持火势,倒不必专门要个人来烧火了。
火一燃起来,整个灶房也亮了起来,石红拍拍手,站起来洗锅掺水,舀了两瓢玉米面进去,想了想,还是淘了小半碗米放进去,搅了两下,盖上锅盖,手快的把昨天剔出来稍大一些的红薯剁成块,锅里一开,把红薯倒进去,搅拌均匀,就在锅里放上了两根长长的竹筷子,架好竹编的蒸格,把昨晚提前炕好的饼子放在上面,这样等到粥好饼子也热好了。
做完了这些,石红又坐回灶前,把灶膛里烧过了的炭拿火钳夹出来,放进灶旁的一个陶罐里,夹完后盖上,往灶里又加了两根柴,起来后拿手轻轻的探了探锅后坐着的陶罐,因为是利用的余火,罐子里的水还没有热起来,她看灶里的火也不用管,干脆把另一边的竹筐拖了过来,筐里是昨天扯回来的红薯藤,还带着些小个的红薯,说起来这红薯真是个宝,比起稻子麦子这些省了好多的力气栽种,最后得到的成果还多,可惜就是吃多了烧心,不然的话,她觉得自己可以只吃这个的,不但能够当饭吃,还能够做零食吃,没有更棒的。
不过现在这样也不错,加些别的一样可以做主食,只要勤快,爹娘也愿意在收获的时候费些力给她们做些零食,红薯藤可以喂猪,为了以后红薯长得好,要提藤,也会适当的把长的密的小红薯连带扯一些出来。
这些红薯藤已经粗略的清洗过一遍了,洗去了附着的泥土,石红把报废了的菜板放进一个边已经有点散了的竹匾里,拿着把缺了几个口的菜刀就“夸夸夸”的砍起来,从竹匾、菜板到菜刀全都是旧了之后换下来的,这也算是发挥余热了,石红砍的很快,很快手边就堆了一大堆砍过的红薯藤,有遇见稍大一些的红薯,她就挑出来顺手丢在一边,到时候洗干净是要加在玉米面里一起煮的。
等锅里冒出来白气了,石红就把灶膛里的柴退出来几根,不过没有按熄灭,而是放到了旁边的另外一个灶膛里。这边灶膛同样有一口大锅,不过这边煮的就是猪食了,锅里有半锅洗锅水,石红分三次把自己砍好的红薯藤倒进了锅里,搅拌了一下,把锅盖一盖就不去管它了。
然后自己才把手洗了,陶罐里的水这时候已经热了,舀两瓢出来然后把水加满继续等它热水,这时候已经烧着两口锅,这陶罐里的水即使加了冷水也不怕不热。
然后才就着那两瓢热水把脸给洗了,这时候家里的人也陆陆续续的起来了,她把残水往墙边一泼,木盆放好,麻利的打开坛子捞了一晚泡菜出来,切成丁,撒上一点花椒面、辣椒面,拌匀之后尝了一下,咸淡挺合适的,加上花椒辣椒都是自己家新磨的,开胃的很。
辣椒面她专门加的自己炕糊之后磨的那种,跟辣椒油拌出来的没法比,但是她已经很满足了,现在这日子已经越过越好了,总有一天,他们家也有什么菜都可以加油的那天。
把泡菜端上桌,灶里的火全退到旁边那个灶里,饼子捡好,粥也舀好全都端上桌,家里人也都进到厨房里来了,洗漱之后一家人围坐到桌旁吃早饭。
石红家里八口人,吃完饭之后,父母一个去地里一个去上工,祖父坐到院子里去破竹子,祖母收拾厨房,从现在开始,家里的家务就是她做了,等到石红他们晚上回来她就休息,余下的活自然有小辈接手。
石红上面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哥哥十八了,石红早就盼着哥哥早日娶个嫂子回来,这样早上的事情就不用她做了,她也可以偷下懒,可惜,现在这边的姑娘都没有那么早就成亲的了,家里一般都会把她们留到十八以后才出嫁,也可以多帮家里几年的忙,同理,她姐姐今年十六,但是父母一样的拒绝了几个媒婆了,只说家里舍不得想多留两年——实际上,大家谁不知道谁了,只是这也好像变成约定俗成了一般,大家口头上倒是都说得好听,学学王妃娘娘。
王妃娘娘在他们这边,那是一个传奇一样的存在,家里的老人们外面沉默寡言,从不多议论一句,在家里叮嘱好小孩子之后,倒是很爱讲一讲诸如自己见过王妃娘娘啊,还吃过王妃娘娘亲手做的什么什么啊之类的事情,甚至连这里的很多吃食,都爱打个王妃娘娘的招牌,当然,这些全都是私下的,大家互相对一对眼神,就都心照不宣了,没有哪个傻子大剌剌的放在面上说。毕竟,当王妃从一个小孤女变成王妃之后,不少乱说话的人都得到了警告,即使王妃自己不介意自己过去的事情,那谁也不敢拿自己一家的前程去赌王爷的宽容对吧。
不过农家出了个王妃,还是很励志的,莫名的令大家都有种奇怪的自豪感,很多在跟王妃有点关系的产业里工作的人都不管自己工作的地方到底叫什么,全都统称王妃娘娘家的。
王妃娘娘家的绣坊,王妃娘娘家的酒坊,王妃娘娘家的果园,王妃娘娘家的药房......也不管其中哪些是王妃娘娘娘家的,哪些是王妃娘娘挂个名的,反正,他们就是王妃娘娘家的........帮工!
石红家里,就有五个人可以这样跟人隐晦的对一对眼神,她娘在王妃娘娘家的园子里煮饭,说是园子,只是因为那边产业太多,几个大的产业都集中在一起,吃饭还就一个食堂,也就沿袭下以前大家都在庄园里面的称呼,把糕点房、粉丝加工坊、豆皮加工坊等几个作坊以及家畜饲养场全都成为园子里。
这些地方石红听她1娘说过以前都不大,不过那时候她还小自己没有亲眼看见过也想象不出以前的样子了,不过现在她看见的反正是不得了,整个山都是掩映在树丛间的房子,听说以前除了最早的庄园整个山都被栽满了花树竹,现在除了整个山脚依然是一圈蔷薇围成的篱笆外,山上的藤蔓都换成了树了。据说比起以前,多了很多房子,不过相对来说也算集中,树木也多以果树为主,春天来的时候,满山都是花,看着实在是漂亮,人多了,食堂里的人也自然需要的多了,不过即使多了很多人,石红娘也要一天忙到晚,没个休息的时候,这也导致她回家之后动嘴的多,动手的少。
以前家里的活是姐姐帮着祖母做,不过等到石红大了,姐姐也成了绣坊的熟练工之后,就由石红接手了,石红倒是没有怨言,因为她知道只有她们挣的钱越多,家里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以前几年想一次的新衣服,现在也可以年年想了,而且姐姐挣的钱多了好了,一些交给家里改善生活,可以多点吃肉的念想,一些就由姐姐自己留着,姐姐爱打扮,她们绣坊里还不定时的有什么瑕疵品买,新衣服多了许多,一些衣服才穿个一两年就不穿了,导致现在石红自己的衣服也多了许多,姐姐的就等于她的,姐姐挣的越多换得越快,就等于石红穿的衣服越好,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不过,石红抿着嘴偷偷的笑,她很快就不指着姐姐换下来她才有新衣服了(姐姐的旧衣服,只要是石红她没有穿过又确定现在给她的,在石红眼里都是新衣服。)现在王妃娘娘家的织锦坊(底下包括养蚕、缫丝、织布、印染以及绣坊)全都可以招十岁以上的小姑娘,哪怕原来一点都不会这些的也没关系,招进去之后会跟着里面原来的女工学,三年之后学习优秀者就可以正式成为织锦坊的工人。这三年里没有工钱,但是管吃,中午和下午各一顿,跟石红娘所在的食堂规矩不一样的是,那边是发定量的票,超出的自己可以给钱多买一些,节省的,也可以换等值的食物拿回家里。而这边则是不准带回家,但是包吃饱!
石红听姐姐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高兴坏了。要知道,以前这里招收的全都是会这些东西的姑娘,还要考核,考核合格了,才会被录取,所以很多人家要么找认识的学,要么干脆狠狠心花点钱求人教会了去考。现在等于是可以免费的就学这些了!省了这么一比开销或者人情不说,居然还包吃饱!知道包吃饱是什么概念吗!而且姐姐还说过里面吃的都是干的!虽然也加玉米红薯这些粗粮一起,但是这是干饭啊,自己家里加米都快过数了,而且几乎都是煮的稀饭,这里却可以吃到干饭,肚子大的,那要吃掉多少去啊!所以说王妃娘娘家就是好啊,家里困难的,早上那一顿不吃省了,中午吃饱补上,下午再多吃一些,第二天早上也就不会很饿了,要是家里多几个人在这里,那要省多少粮食啊。
她就要去过这样好的日子了呢!
而且等三年之后,她就可以自己挣钱,做衣服,买首饰,想起来就美得笑出来,所以哪怕早上现在是她起最早,石红都毫无怨言,她是打定主意了,等到去了,她一定要比姐姐说的更勤快,更努力,不但要跟着自己的师傅好好学,休息的时候也要去帮别人的忙,争取多学一点,最好是把这些全都学会,姐姐说,有那些会的多的,能够想出法子来改良的人,或者是能够想出新主意,织出新花样,研究出新针法的,王妃娘娘的妹妹都会奖励她,据说上次有个大嫂改进了织布机,加快了锦缎的纺织速度又不会断线,足足奖励了五两银子!
那是多少的衣服多少的头花多少的首饰啊!
反正石红相信,自己肯定不会比别人差的,只要自己学会了,做的多了,自然就会有省力的技巧的,就像她以前只能帮着祖母跟姐姐,现在自己一个人轻轻松松的就能做一家子的饭了,时间也用的越来越少,力气什么的,用了还有,只要勤快,她相信自己什么都挣的来。
当然,石红更羡慕自己的弟弟,他才十岁啊,居然就可以跟她一样去王妃娘娘家(的产业)混饭吃了!
要是这个什么百艺堂早开几年又可以收小姑娘多好啊,她就可以早就混上饭吃了,兄弟姐妹四个,姐姐带着妹妹走一路,哥哥带着弟弟是另外一拨,他俩是一个地方,新开的百艺堂招八岁以上的学生,——对的,这百艺堂不是作坊,而是一个学校。弟弟去读书,哥哥则是去做工的!
学生都在上学了,学校居然还在建!更神奇的是,里面工作的工人,有可能明天就变成里面的学生了,而学生则可能另一个身份就是工人,就这么不靠谱或者可以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个地方,居然招来的学生还超出了预期,本来学校就是一边开一边建,现在还要加上一边新增规划,换一个懂这些的人来看,那简直是要说一句:“瞎胡闹,谁都可以办学乱整的吗!”但是事实上就是,人家还红红火火的开了!
百艺堂建在一座山上,离城还挺远的,出了城,起码要走大半个时辰,到了还得爬山,所以学校是提供住宿的,并收取少量的住宿费,不过目前为止,选择住宿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