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铁业整合

汉武挥鞭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汉武挥鞭最新章节!

    七月下旬,关中各郡县持续近四个月的灾后重建尽数完成,各地官府也已将足量的冬麦良种尽数分发给辖地属民,是依照册籍在簿的田亩数量分发的,无论是对世家大族还是山野乡民皆是一视同仁。

    刘彻没甚么仇富心态,拥有大量农地的世家大族也是大汉的臣民,他们的田地若是抛荒了,来年关中郡县必会出现极大的粮食缺口,对大汉有弊无利。

    打土豪,分田地?

    不存在的!

    如今大汉日益强盛,刘彻着实没必要发动人民群众革自个的小命。

    后世美帝的农场主们拥有的农地不比现下的大汉世家少,也没因土地兼并闹出甚么大乱子,反是便于发展机械化的集约型农业,大幅提升农业效益,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回报,并为工业发展释出大量劳动力。

    华夏虽多山地丘陵,却也有面积不小的平原地带,只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汉人又喜欢在平原地带聚居筑城,造成大量农地被分割乃至侵占。

    后世诸多砖家叫兽说华夏自古不适宜发展集约型农业,在刘彻看来是极为荒谬的。譬如辽东郡乃至后世的大东北,若刘彻从现下开始努力,北大荒必定会早早变成北大仓的。

    漠南草原和雍凉之地可大力发展畜牧业,后世的江南地带也尚待开发,只要日后严令禁制臣民再随意侵占适宜耕作的土地,要养活华夏的后世子孙其实不难。

    今岁因着天灾的缘故,关中农田大多改种冬小麦,八月播种,来年四五月间便可收割,还有诸多后续事宜要早早筹划。

    大汉百姓惯食粟谷,小麦要磨成面粉,制作面食才能符合百姓的喜好。

    田氏商团旗下的营建工坊近年不断为商贾们建造水磨作坊,但还是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面粉需求量。眼见小麦产量即将暴增,大举增建水磨作坊的规划势在必行。

    水磨作坊的关键技术不是传动架构,而是金属轴承。现下大汉唯有少府的冶铁作坊能打造出刚性,韧性及耐久性皆合宜的主轴承,并未将相关的合金配方公之于众。

    无论是为保持科技优势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刘彻都不容许大汉最先进的冶金工艺散播民间,进而被外族夷狄轻易获取。

    后世华夏为造航母甲板吃了多少苦头,又因造不出圆珠笔芯被嘲笑了多少年?

    历史的教训告诉刘彻,华夏向化外蛮夷无私传播四大发明的做法,只会豢养出许多白眼狼,指不定会再被反咬,更遑论他手头这些超越时代的科学技术了。

    何况冶金工业对环境的破坏甚为严重,尤是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的废水会污染河川田地,甚至渗入地层,污染地下水。

    商贾是疯狂追本逐利的物种,刘彻从不吝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他们。

    大汉商贾会自发自觉自愿的耗费巨资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天大的笑话!

    为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冶金工业是必须的,少府无疑是最为合宜的执行机构。

    大汉立朝后,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百姓盐铁自营,且榷铁从宽,大幅削降冶铁税,故民间的冶铁作坊为数众多,获利也极为丰厚。

    刘彻倒不会似史上的汉武帝般,以行政力量强硬颁布盐铁官营的法令,实现盐铁的国家垄断经营,这实在有些纠枉过正了。

    先前江都王刘非以皇室实业的名义整合齐地的海盐业,收效就很是不错,既没彻底绝了大汉盐商的生路,又让大汉百姓能买到价格低廉的优质食盐。

    冶金工业亦可循例而行,由带着几分国企性质的少府出面,进行全产业的垂直整合,形成等级不同的技术分工,而非国家彻底垄断。

    冶金此等支柱产业,光凭国家的力量是很难迅速发展起来的,还是要善用民间商贾的力量,倚为臂助。

    刘彻倒没有躁进,盲目发布甚么大炼钢铁,大干快上的政令,先整合好现下大汉冶铁业最为兴盛的两个大郡即可。

    南阳郡和蜀郡,分别居于中原和巴蜀,再加上关中的少府,足以暂时满足大汉的钢铁合金需求。日后在燕地,也就是后世河北再多增设冶金工业区,也就差不多了。

    整合盐业时从齐地大盐商东郭世家入手,现下要整合铁业,自然要借助南阳孔氏和蜀郡卓氏的力量。这两大冶铁世家皆是家赀巨亿,又在当地经营多年,势力不可小觑。

    想要马儿跑,就要给草吃,甚至是精饲料。

    刘彻晓得他们这些商贾世家最想要甚么,他昔日能给东郭咸阳的,今日亦不吝于赐予卓王孙和孔仅。

    刘彻遣宦者令李福,宣了丞相袁盎,御史大夫刘舍和大农令曹栾入未央宣室觐见,与三位重臣商议良久,方才取得了共识。

    翌日早朝,掌印太监孙全当殿宣读圣旨,于大农府增设大农部丞,位次大农丞,但秩俸同为千石,分掌诸郡均输及盐铁诸官。

    着孔仅除平准令,升任大农部丞,掌中原盐铁均输;着卓王孙除行人令,升任大农部丞,掌巴蜀盐铁均输;着大农丞东郭咸阳兼掌关中盐铁均输。

    群臣皆是惊愕不已,皇帝竟新设千石官位,并径自拔擢孔仅和卓王孙出任,压根没经过朝议。

    孔仅倒还罢了,出任平准令三年多来,实打实的政绩做不得假,屡屡出手平抑各郡县物价,便连今岁遭遇天灾的关中郡县都是物价平稳,未现太大波动。他被皇帝重用是必然的,此番拔擢升迁也早在朝臣意料之中。

    卓王孙这行人令尚未任满三载,且也没见甚么大的政绩,怎的就能升迁?

    且还是从大行府破格拔擢到大农府,出任秩俸千石的大农部丞,前后职守简直是天差地别,压根没半分相通之处。

    朝臣们纷纷望向丞相袁盎和大农令曹栾,见得两人老神在在,显是早已知悉此事,并认同陛下此举。

    他们心中即便再郁闷,也没法出言反对。

    这新设的大农部丞乃千石大员,且与大农丞同列大农令的辅丞,除了总领百官的丞相袁盎,再无旁的大臣有资格出言置喙。即便九大重卿,也颇是忌讳插手彼此的执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谁都懂,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好。

    孔仅和卓王孙得赐敕书,自是大喜过望,忙是到公府册籍,换过官印,只需待朝服置办好,便可前往中央官署的大农府赴任。

    赴任后就需登殿上朝,且这大农部丞仅位列大农令和数名大农丞之后,席位靠前得紧,若是殿前失仪就麻烦大了。

    孔仅倒还好,因其主掌的平准司亦在中央官署,近年与朝臣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渐渐脱去自幼养成的些许商贾习气,举手同足皆有模有样,已颇具喜怒不形于色的堂皇官仪。

    卓王孙出任行人令后却不断往来巴蜀和长安间,且先前还数度前往夜郎国,到中央官署的次数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自然谈不上甚么官仪。

    好在他的女儿卓文君有大出息,得任大长秋,管着众多内宰和宦官,闻得阿父升任朝堂大员,忙是请了皇后准允,遣数名宦官到卓府教导自家阿父些朝仪和规矩。

    蠢笨之人是做不来好宦官的,尤是帝后的近侍宦官,懂得察言观色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还要有好记性和机灵脑子,对文武百官的姓名,相貌,脾性乃至口味偏好皆是记得清清楚楚。

    譬如宦者令李福,光听脚步声,就能分辨出是哪位朝臣入宫求见陛下。

    卓文君自是挑了辖下最出色的宦官前来教导自家阿父,别看他们年岁不大,秩俸品阶不高,但自今上尚为太子时就随侍在侧,真真是见多识广,遇着朝堂大臣虽是谦卑恭敬,却绝不会有半分犯怵。

    得着大长秋的嘱托,宦官们自是不敢怠慢,非但悉心指点卓王孙朝仪,更是私下给他稍稍讲了些诸位重臣的各种喜好和忌讳,虽多是点到即止,但已让卓王孙获益不少。

    果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卓王孙如是想,出手亦是大方豪爽,赠予宦官们重重的谢礼。

    宦官们欣然笑纳,大长秋早有吩咐,若她阿父赠出谢礼,只管收下即可,卓氏不差钱,也算不得甚么贿赂,皇后不会怪罪的。

    有大长秋这话,宦官们自是放心大胆的收下,同时也讶异于这新任大农部丞出手之阔绰,价值不菲的珠玉珍宝装满匣子,按天送上。

    宦官爱财,取之有道,皇帝陛下时常如是训诫他们。

    既然拿了卓王孙的厚礼,自然要更为悉心的教导才是。

    经过这般突击培训,待得公府制办好朝服,卓王孙到大农府赴任,登殿上朝时倒是像模像样,没闹出甚么笑话。

    宦官们见得大功告成,满载而归的回宫向大长秋复命,卓文君亦是欣喜,替自家阿父向皇后阿娇谢恩。

    阿娇则眉开眼笑的将此事讲述给刘彻听,派几个宦官便能得文君先生感激,这无本买卖是赚大了,足以让她得意良久。

    刘彻剑眉微扬,意味深长的轻笑道:“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朝廷的秩俸可不是能白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