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六章 贪官杀不尽

西关钛金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大明次子最新章节!

    朱元璋的洪武年间,有人说朱元璋直接杀了十五万的贪官,这其中有一些原因,比如朱元璋是极其敏感之人,不允许有人对他有任何不忠,如果敢从他这里“骗钱”,绝对死刑。这还不够,死刑根本不足以平息朱元璋的怒火,他要这些贪官死的很痛苦。

    朱元璋是穷苦娃出生,对贪官污吏的认识,有着切身的体会,他想做一个好皇帝,故而,对这类现象,恨不得全部一刀杀了。他也是这么做的,没哪个朝代有他杀的贪官多。

    可是朱元璋还是没有制止住洪武年间的贪污。

    朱元璋已经做的够好了,他鼓励民间检举,而且,赋予了老百姓权力,可以押解贪官直接上京,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这贪官杀了一拨,又来了一拨,给人感觉就是,怎么也不见减少,反而,却更多了呢?

    要知道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贪腐最严重的时代,还就是明朝。

    朱元璋亲自对贪官做了定义,只要贪腐六十两以上,就是死刑。只有一个标准,没有什么贪少判轻的说法,就是一刀切。从这个标准可见朱元璋对治贪的决心,他以为只要将这个“界”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门槛,再杀些贪官,那么,天下就清明太平了。

    只是,贪官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个群体现象。

    洪武年间...在朝做官的人员工资都非常低,完全不能负担起整个家庭的开支,因此,这些明朝官员大多数都是为了从中牟利,而真正脚踏实地的为平民百姓做实事的官员,少之又少。

    大家都知道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员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群最多的无非是当地有钱的财主以及土地资源丰富的地主,这两类人表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因此财主和地主需要在朝做官的办理事情的时候,就会给官员非常丰厚的奖励,而这其中大部分的奖励就是钱财。

    洪武年间的刘伯温,工资非常低,为了让家庭成员吃饱穿暖,刘伯温利用自己的私房钱补贴家用,从这一件小事情就可以反映出明朝官员的实际生活是非常不理想的。

    其次,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建立了属于自己国土的政策,但是这个政权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他保留了明朝以前国家的一些坏习惯,其中主要包括人们在饮食以及穿衣风格上面的陋习,所以整个国家的铺张浪费的这种社会现象依旧存在。

    因此,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国家的趋势,这些官员只有做一些违反国家的事情。

    而且在明朝的政策当中也是存在很大不足的,明朝六部以及内阁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政策就发现不全面,导致整个国家体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给在朝做官的官员制造了更多涉嫌贪污的条件。

    治理贪污现象,朱元璋还是拟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主要的策略是:免除在朝的职业、家庭全部成员处死、给予国家相应的赔偿。

    这三个策略的出台,让有心贪污的官员感到害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多的官员贪污。如果一个官员贪污,他不仅会被免除职务,他的家庭成员还会被处死,最后还要将在职贪污的所有的钱财全部返还给国家。

    但是依旧是挡不住那些官员的贪婪之心,很快一件特别大的贪污案就出现了,洪武二十年秋...御史余敏等人突然向朱元璋上报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李彧和提刑按察使司的赵德全一起徇私舞弊。

    这一下,直接将大明朝的朝政给捅开了一个大窟窿。

    朱元璋出身贫苦之家,经历过元朝末年腐败统治,自己的父母就因此活活饿死,因此他十分痛恨这些贪官污吏。在接到举报后,他马上下令大理寺严查,要给我查个水落石出。

    没想到随后的调查结果让朱元璋目瞪口呆,随后又怒不可遏。因为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起贪污案件被查了出来,贪污数字之大触目惊心,前所未有,实属罕见。郭桓当时任户部侍郎,户部是朝廷重要部门,相当于今天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的综合部门,负责税收拨款,百姓户籍等等工作。户部一把手称作尚书,相当于部长,副手就是侍郎,相当于副部长,郭桓就是户部的副部长,权力极大。

    贪污案被揭发后,郭桓等人就被抓了起来,审讯过程很简单,郭桓等人也不是什么硬汉子,被抓了起来就全都招了。在调查报告中表明,郭桓利用职务之便伙同李彧、赵德全等人,欺上瞒下,互相勾连贪污国家粮饷。

    具体的罪行有:一、私吞太平镇江等地的赋税。按照规定这些地方的赋税应该进入国库,但是国库却没有收到,这些赋税全被郭桓等人私吞分赃了。

    二是私吞浙江上交的粮食。浙江是产粮大省,每年要上交粮食给国家,本来应该交四百多万石粮食。考虑这个是实物税收,全部截留会引起怀疑,于是郭桓之吞了一半,将另一半上交。

    三是巧立名目,借用国家和他朱元璋的名义设置各种苛捐杂税,什么水脚钱口食钱等等多不胜数,当然这些钱不会交给朱元璋全进了郭桓等人的腰包。

    综合起来郭桓等人贪污了将近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的金额,相当于明朝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而且事实证明郭桓这样做不是这一两年的事,已经持续好几年了,而朱元璋居然一点都没察觉。

    数量如此巨大的贪污案,郭桓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他贪污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呢就是直接盗取官粮,将这些税收回来的粮食直接贩卖出去

    这就等于是没有成本的买卖,能不获取暴利吗,第二种呢是收受贿赂

    各个州府一次给郭桓行贿就多达50万贯,也就是50万两白银

    第三种是私造纸币,这种方式更直接,这户部本来就是管理财务的

    自己造点儿钱那更是小事一桩。

    除此之外呢,郭桓还盗取国库里的粮食和金银珠宝

    甚至盗取国库的宝钞,总之各种能得到钱的手段他都尝试了

    如此猖狂地贪污,古往今来怕是也没谁了,如此巨大的贪官

    朱元璋愤怒了,这个郭桓真是不把老朱放眼里,居然敢这么贪污,这不等于直接从国库里明目张胆的搬银子吗?而且朱元璋认为这么大的贪污案绝不可能是郭桓这几个人能干出来的,就这几个人绝没那么大胆子敢贪污这么多钱粮,要是没有别人参与,别说这么多就算贪污一粒粮食,他马上就会被举报,他下令锦衣卫调查,指令一名名叫吴庸的官员给我查,看看这起贪污案背后还有什么人?

    吴庸真对他的起他的名字,这个人真不是平庸之辈,经他努力再加上锦衣卫帮助,果然如朱元璋所料这次贪污行为真的不止是郭桓这三个人,真不知道郭桓怎么办到的,他几乎将整个大明官场的官员都变成了自己的同党,几乎整个官场的官员都被牵连其中,这让朱元璋十分愤怒,好家伙这样下去郭桓成了皇上了,自己都要靠边站了,这些官员真是枉顾自己的恩遇,居然敢如此对待自己,于是他决定在肃贪的同时来一场对官员的大清理。

    朱元璋再次大开屠刀,一时间大明朝廷为之一空。

    明初朱元璋时期全国一共十二个省,一个京师(朱棣的时候增加了贵州和北京,变成两京十三省。朱元璋时废除行省,称布政司,但是习惯称为省,后世一直沿用。),朝廷的六部大多数官员都牵扯到其中。

    郭桓案整个明朝大地几乎全都涉及到了。

    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慧迪、兵部侍郎王志等高级官员全部被杀,至于侍郎以下的低级官员几乎一个没剩都被杀了。

    京城里人心惶惶,没被杀的官员战战兢兢每天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那里今天抓走几个,往往话还没说完,锦衣卫就到了,将问候之人抓走,之后就再也没回来。

    在京城查完了,地方上也不能放松,因为郭桓是在京城待着,他不可能跑到外地自己去贪污,在地方上肯定也有同伙。

    深知圣意的吴庸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一定要深挖出郭桓的全部同伙,在朱元璋面前展现自己的精明能干。

    锦衣卫深入各省和下面的州府县和农村,只要是和征收赋税等事关粮饷问题有关的人几乎一网打尽,就连交税的富户都没放过,因为这其中必定有贪污受贿逃税漏税。一时间各地风声鹤唳,无数人被抓。

    也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和地主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因为此次的杀戮之中,地主也被杀了很多,要知道以前的时候,朱元璋和地主的关系是很好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朱元璋的粮长制度。

    就是朱元璋根据各地缴纳粮食的多少,设置不同的区,也就是“随粮定区,区设粮长”,然后指派这个区田地最多的大户来充当粮长,然后由他来负责税粮的征收和押运。粮长本人不属于政府编制,担任粮长期间期间产生的各种费用都由粮长自己承担,政府不予报销,他只是以私人的身份来接受政府的委托办理公务。

    么从这就可以看出来,粮长制的核心就在于粮长。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充当粮长,粮长的工作流程又是什么呢?

    因为担任粮长需要承担大量的费用,而且还需要把每年征收的税粮登记造册,

    所以就要求粮长不仅要家境殷实,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当时属于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地主就成为了朱元璋的最佳人选。、

    这些人他们本身自己就有大量的土地,完全可以承受的起公务负担,而且他们大多出身于耕读世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完成粮长任内的工作依然不在话下。

    “业农而有志于仕,才侃任用者”就是朱元璋最初的选拔标准。

    这些人其实就是地主,有人人你这个不是白干活吗...地主会愿意吗?

    确实呀...每年七月二十日以前,粮长们都要赶到南京内府户科领取勘合,为之后开展的工作先领取凭证。

    领取勘合回乡以后,就要马上开展收粮工作了。粮长把具体的任务分派给各区的里长,接着里长又分配给下面的甲长,甲长再到每家每户进行征收。这一整个流程叫做催征。等到催征完成以后,就是汇解了,这也是最难的一个任务。各家各户把粮食交到甲长那里,甲长又送给里长,再由里长统一汇解给粮长,由粮长统一保管。之后就是下一步的解运的工作了。

    根据运粮目的地的不同,解运又分为两种,如果把粮食留在本地,供地方政府使用的话,就叫做“存留”;如果运到本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因为路途比较遥远,就叫做“起运”。举个例子,如果杭州的一个粮长,把税粮运到杭州衙门这就叫存留,如果运到上海或者运到京师南京就叫做起运。而起运又分为两种:如果运到首都的,就叫做“京运”,运到别别的地方的衙门或者运到卫所充作军粮的叫做“对拨”。

    当粮长把税粮运到指定的地方之后,之前领取的勘合就派上用场了。如果粮食经当地负责人清点无误后,就在勘合上盖上官印,证明粮食确实足量缴纳了,这就叫做“通关”。通关之后,粮长还要拿着盖印之后的勘合到南京内府户科去进行注销。

    这些流程是又麻烦,有不给钱,地主愿意吗?

    他们当然愿意,因为做完这些有机会做官,每年粮长们到南京领取勘合的时候,朱元璋都会召集他们进行一次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有某个粮长回答得体、办事精干,就会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一般情况下都会被升为高官。当时浙江有一个叫做严震直的粮长,就是因为在座谈会上表现的不错,被朱元璋看上了,短短三年时间,就从平民百姓当上了尚书。

    除了这个还有朱元璋都会对这些粮长们发一些奖金咦示慰问,当然主要也是为了安抚他们好好干活。按照区内农户的多少,这些粮长也会得到相应的奖金,也就是“随其户之多寡而加损”。

    并且这些粮长只要不是在工作职责之内犯了法(称为杂犯),其他的罪行,无论是死刑还是流放,都可以换成杖刑,甚至于后来即使是杂犯也可以用钱财赎罪。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处,所以才有人愿意担任粮长,为政府效劳。

    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拉进朱元璋和明朝地主之间的关系,可是吴庸将这件贪污案一闹大,直接将事情给闹到了乡下,一下让朱元璋和明朝地主之间的关系给弄僵了。

    朱标看到其中的危机,也是连忙上表,但是朱标的上表有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