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大汉征服者最新章节!
霍光眼睛瞪的溜圆!
不管是先前的皇商还是什么炼铁,毕竟一个只是名号,一个根本没看见成效,所以就是纯粹的镜花水月,不可能给霍光太强烈的直观感受。
但是这纸不一样!
霍光握笔的手在轻微颤抖,内心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作为一名沉浸官场数十年的资深政客,作为为了大汉兢兢业业,奋斗了一生的人,他太清楚眼前的这沓纸究竟代表着什么,又蕴藏着何等恐怖的力量!
毫不夸张的说,这将会是改变整个大汉格局的东西,其中暗藏的东西之恐怖或许新帝自己都不知道。
这种纸的出现肯定会造福万民,但同样会触及天下士族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这年头的官员来源何处?
是察举制度,俗称举孝廉,孝廉何处而来?
难道是寻常的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庶民?
当然不是,孝廉来自于士族,来自于世家豪族,来自于权贵之门!
这些豪门士族直接从根源上垄断了人才,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士族豪门才有资源去培养家族子弟和那些依附于他们的人。
那些庶民哪里能有书读,也根本读不起,连书都读不起,那就算至孝天下又如何,谁会举荐?
其实在新帝开设皇家太学的时候,霍光就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刘病已真正的用意,说白了就是新帝想要自己培养庶民之才,打破世家士族对于官员的垄断,这其实就是在撬士族的根基。
不过皇家太学终究只是一座学府,几千庶民孩童就算全部培养成才相对于大汉天下也算不得什么。
士族之所以没引起太大重视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官场人脉。
经历了暴秦和大汉已然长达百年的统治,旧有的六国贵族几乎已经被消灭殆尽,新兴的贵族阶层把持了这个天下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在官场还是民间,士族拥有的能力和人脉都是极其巨大的,巨大到一旦联合起来,即便是皇家也只能退避三舍。
他们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甚至还拥有家族军队力量,这股力量分散到各个家族或许只有数百数千,大的郡国甚至有数万,他们觉得即便是皇家太学的学子想要入仕也必须要依附于他们某一家来获取官场上的人脉,否则即便入了仕途也必然是举步维艰乃至寸步难行!
所以皇家太学不足为虑!
但是霍光不这么认为,他通过几个月的悉心观察,基本上已经断定新帝是一个拥有极大政治理想的少年。
如果说他还是庶民的时候培养几百学子是为了让自身形成一个全新的士族,那么现在的新帝就是要用太学学子去打破士族对于朝廷的掣肘!
这番深谋远虑,就连最后得出结论的霍光都不得不佩服,甚至在拭目以待,想要看看新帝到底能做到何等地步。
当然霍家自身也是权贵之门,新帝如此做也确实侵犯到了霍家的利益,不过对于九成五的士族而言,家在国前,而到了霍光这等地位,或者本身对大汉的忠诚之心,至少他个人是将国排在家前的。
所以皇家太学出来之后,朝野之间颇有微词都被他在明里暗里给压了回去,而他的这一番良苦用心,新帝并不知晓罢了。
和张彭祖多说没有意义,只让其按照新帝的意思去办,至于他已然觉得必须要和新帝好好深谈一番,陈明利弊,再做打算。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否则前脚新帝刚让张彭祖去建造纸作坊,后脚他就已经全盘知道,即便新帝知道这事瞒不住他,可这温情的面纱也不能说揭开就揭开。
转眼便已十月。
天气已然渐渐转凉,一大早起来要开朝会的刘病已紧了紧袍服,目光中不经意出现了一缕忧色。
对于封建时代的百姓而言,吃饭穿衣一直都是毕生追求,说白了就是不想被饿死被冻死。
然而就这么一点小小的追求有时候都会成为奢望。
后世学者分析,历代王朝之所以灭亡,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两个字。
气候!
或者说气候问题是压倒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气温每下降一度,粮食就会造成如何如何的减产,粮食减产都不足以维持温饱,还要缴纳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于是民反。
好像有一些道理,但是把王朝灭亡归咎于气候变化在刘病已看来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王朝灭亡有气候因素,比如唐末时候的季风气候,导致天下常年处于干旱,比如明末时期的小冰河等等。
但王朝衰亡绝非偶然,诸如宦官乱政、朋党之争、外戚擅权、武将乱国、外敌寇入、土地兼并等等不一而足。
要是在后世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农历十月也就公历十一月初,天气即便不热,至少不会很冷,也就是衬衫外面加上一件薄外套的事。
可如今刘病已无比怀念后世的轻薄羽绒服……
这才刚刚深秋,还有几天才入冬,天气就这么冷冽,要是到了数九寒天,还不知道会有多少衣不蔽体的穷苦百姓倒毙于风雪之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真不是随便说说玩的。
前殿已然群臣云集,见到刘病已走上皇位坐下,除了霍光微微俯身外,其余大臣尽皆跪拜唱道:“吾皇圣安。”
“朕躬安,平身。”
看着尽数起身分列两边的朝臣,刘病已非常理解明朝时代为何嘉靖帝和万历帝那么不喜欢上朝了。
当然后世的说法是嘉靖帝太聪明,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他根本不需要大朝小朝个没完没了。
至于万历那个三百多斤,身体有疾的家伙不喜欢上朝,多半就是因为身体原因,而不是怠政,否则哪来的三大征。
刘病已算是看透了,国家大事根本就别指望能在大朝上决定,真正能做决定的永远都是小范围会议,就好像现在的一些决定,基本上都是在霍光的大司马署内决定好了,然后通知他一声就算完事。
至于这大朝会,说白了就是例行的汇报工作,比如哪里遭了灾需要减税了,春秋两季的赋税多少等等……
无聊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