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唐老太爷家

拉拉袖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迷途在1643最新章节!

    这一年多来,王德发把精力全放在了这些户籍改革上,发放户籍证明,各地县府重新登记,黎城带给江南最大的好处就是取消了徭役,从今往后没有徭役了,给百姓的震动是相当大的,而农税是按田地征收的,如果某人名下有田地,那么就要交农税,交多少?就按田地多寡算,哪怕这人不种地了,在城里经商了也要交,除非放弃田地,没有商量余地,就这一点,许多大户恨的牙痒痒的。虽然一亩地只交百分之八这样的低税,可架不住许多大户上千亩,几万亩田地,在崇祯年间,江南的田亩税可是在百分之10–20之间,现在黎城只是百分之八,那么为什么还说不公呢,因为黎城没有士人免税一说,明朝有根据进士2000亩,举人400亩,秀才80亩的免税额度,还有许多隐报的田亩数,所以目前,不是田地越多越好了。

    几千年来土地对于国人来说就是命根子,要想把土地收回到新政府手中,是很难的,要么靠杀戮,要么靠强抢,这样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除了杀和抢,就是改朝换代,目前这么难得的机会,黎城不去做,就太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松江府唐家是世族大户,可惜唐公子刚得了秀才功名年轻轻得一场急病死后,这唐寡妇没有改嫁,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童,支撑着一家老少,唐秀才生前跟大名鼎鼎陆树声的儿子陆彦章交好,陆家对唐家多有照顾,所以唐家有80亩免税田地,一半水田种稻米,一半是旱地种桑树,加上同村上有二家小户投献了十几亩水田,原本唐家靠着这80亩田地勉强过活,虽不愁吃穿,日子过的还是紧巴巴的,可是新政府出台了取消这些免税额度后,将意味着80亩田地要交农税了,虽然交的不多,一算下来春粮加秋粮一起也要交七、八千斤的公粮了。

    老太爷有一个正妻,二位小妾,正妻没有生育,二个小妾分别为唐家育有一儿一女,加上一位厨娘,一个丫鬟,一家佃户,全部人员加在一起就有十五口人,这也是明朝年间中产阶级人家的标准,生活还是能过的去,哪怕一年里难得能吃点肉食,比起一般的百姓来就不能比了,首先是地位、书香传家,耕读田间,属于小门小户罢了,还有陆家照顾,在乡邻间也是有话语权的。

    王德发登记户籍,统计人口就是为了粮食生产,不要看在江南粮食不是问题,可是目前粮价居高不下,连年战乱引起人口下降,土地抛荒严重到了百姓生存艰难,山东、河南、河北粮食吃紧,对江南的粮食需求很大,而湖广地区正在打仗,清军,永历正在死磕,粮食的需求很大,靠南方肯定是扛不住了,只有在江南产粮区多产粮来弥补,山西黎城在河北、河南占领区也在大力产粮,首选就是红薯,玉米,可是明人还不知道,这两种粮食带来的好处。目前只在广东、福建、台湾有种植,把它引种到山西、河北、河南就能缓解粮食压力。

    红薯的高产,目前明人还不太了解,对穿越者来说,这是必须要大力推广种植的, 红薯可以做成红薯干, 红薯粉条,除了当杂粮外还能喂家畜,最宝贵的能酿酒,可以说浑身是宝,在农业部解和林、马明霞两人大量雇佣逃民、饥民以工代赈方式,在黎城辖区内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成立了多个种植番薯农场,特别是在黄河边上,这里的土地疏松含沙,好在番薯对土地不挑及耐旱,也对含碱的土地也能存活,明人百姓看到农场产出的红薯又能当粮食,产量又高,又能加工成粉条保存起来,还能酿酒,不用去推广,一年后几乎家家户户全种上了。

    王德发接下去就要把红薯、玉米在江南推广,首先就是在各地开办农场,开农场主要是为了推广示范,所以就要丈量田地,统计人口,把大批无主土地掌握在政府手里,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这样就牵连到了税收,取消有功名的士人优待问题,江南跟别的地方不同,在山西本身人口少,土地多,而且荒地更多,在江南人口多,土地少,河网密布,世家大族多,读书人也多,趁着目前明朝灭亡的乱世,不去取消它,就没机会了,这样的机会不去利用就说不过去了,黎城穿越者怎么能放过呢?所以就出台了土地政策,抗拒最大的就数士人免税特权,王德发说了:“新政府不承认士农工商这样的说法,当然也就没有了田地免税的优待,如果那一位当官的不服气,非要跟政府作对,那就去做老百姓好了,做新政府的官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让你去享福摆官威的。”

    在《江南周报》上连续二期刊登了政府土地改革细则后,一场丈量田地的运动开始了,政府重新颁发田地使用证书,田契等,对没有田地的农民重新分给了土地,对于这些分出去的土地,规定不能转送,不能买卖,田主死了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这一招特别狠,完全杜绝了土地几年后说不定又回到那些大户手中的可能。对于目前那些大地主,世家祖传的土地,规定了上限,这是想要拥有土地的上限,而不是免税,凡是有土地的都要交税,除非主动放弃,我不要土地,生活在城市务工,政府也表示欢迎,还能在城镇中分一套房。

    这样一来,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这些大量拥有土地人面前,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就没有了佃户了,那么就当有百亩、千亩地,到时找谁去耕作?政府的土地细则中也说到了这个问题,说是可以雇人啊,只要付给工钱就成,可是想想现在的用工慌后,这些大地主不惊打冷颤了。

    政府还鼓励那些分到土地后,没有劳力去耕作的办法,就是成立合作社,可以联户耕作,几户人家合在一起,分别给分到的土地为各家耕作,可是这种合作社也有弊端,能愉快地一起合作都是看中对方有什么而自己缺什么的,比如张家有耕牛,王家没牛,却有劳力,双方一拍即合,合作愉快,这样一来,剩下的全是一些孤寡户或是妇幼户没人合作,这个王德发也想好了办法,由村长牵头去雇人来帮着耕作,等收成后的作物抵扣工钱,工钱的多少由各村自己商量,村长是新政府最底层一级行政官员,不脱产每月可以领取3元人民币补贴,一个行政村最低由30户至100户人家组成,超过百户人家,即为镇,镇分为甲乙划分,甲镇为千户以上,乙镇为百户以上,而县以上是用地区行政需要建立的,不是以人口多寡。

    担任村长最大的好处不是每月的3元钱,而是每年可以由村长指定村内各家,保送一名学娃去南京国子监读书,全是免费的,称为住校生,包括四季衣着,当然现在的国子监是没有的,早就改成了南京希望小学,可是挡不住明人这样叫啊,原本国子监的地方,又变成了学校,那么就是国子监,国子监在明人的心目中读了书可以当官的地方,所以这个村长的特权很大,把别的要完成粮税、村内治安、组织生产、前面说到了还要牵头雇佣人手为老弱病残种地等差事变成了小事,而这个特权只有村一级才有,这个办法是张天乐想出来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为了从小培养现代知识的人材,也得到了褚老的大赞,去年在江南大考的四千多读书人,经过一年下来,也到了分配地方的时候了,可是明朝的读书人知识面太窄,对新事物的理解不开窍,出口成章是一码事,动手能力就不行了,这批人中,除了几十名学习成绩还不错外,别的全是一些平庸之辈,所以在黎城辖区的分配上除了村一级由本地人担任村长外,全去充实镇一级官员及一些工矿企业,政府下属单位,化工、炼钢、铁路,造船,道路施工,测量急需识字能算的人。

    在江南选举村长的职位到了白热化,特别是姓氏多的村,因为古代大多数同姓聚集在一起非常多,有的村是两姓,三姓等,为了各家族能多送娃去南京,由谁家的姓去担任村长很看重了。

    唐家虽然在村中也算是大户,还有河对岸陆家的支持,可家中没有合适的男丁,唯一的男丁是老太爷跟二房生的孩子才11岁,及刚满周岁的孙儿,而政府规定担任村长的年龄要年满18周岁至40周岁,年富力强者,满五年为一任期。

    松江府华亭镇上河湾村是一个大村,跟下河湾村隔着一条小河,两村之间有一座木桥连着,陆家庄园就在下河湾村,黑瓦白墙,明显要比上河湾村富裕,而上河湾村却是一片茅草屋,住的全是苦哈哈的佃农或是渔民,所以唐家在上河湾村算是大户了,自然平时村内有什么纠纷,找唐家老太爷判断,这一次说选举村长,村内闹的鸡飞狗跳,一帮没文化,不识字的苦哈哈就懵圈了,空有几百号人,只有唐家是读书人家,可是老太爷年岁大了,超过了选举年龄,小儿年岁小,不到选举年龄,自然就会在村内另选了,除去老小,妇人目前就有二人适合,虽不识字,种田打鱼是一把好手,村民推举这二人,也是因为这二人平时人缘好,肯帮忙,可是问题来了,不识字往后怎么登记这几百号人交粮收税?难道还要去请一个账房先生来?就又想到了唐家了,让唐家老太爷在村里教学,把要选的村长及几个孩子苦读半年,也能认字了,这想法好是好,可老太爷不这样想,凭什么,教书是要有束修的,谁给?还要有笔墨纸砚谁出?全村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做不得声,就因为穷啊,全村百十号人,就只一户读书人家,出了一个秀才,可是这唯一的秀才死了。

    有人道:“老太爷家里不是还有个媳妇吗?听说也能断文识字,何不… … 。”

    边上有人打断道:“女人当村长,没听说过,再说了还是个寡妇当村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