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南收北拒

小能有脚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诸天万界:我在影视世界的人生最新章节!

    康熙需要明珠的崛起,因为索额图在朝堂中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在经历过鳌拜专权后,康熙绝对不允许朝堂之上再出现一个‘鳌拜’。

    在康熙看来不仅是他自己需要一个‘明珠’,方休比他更加需要,因为索额图如今不仅是一个已经成了气候的权臣了,更是一个外戚,一个能够干政的外戚。

    方休自然可以培养自己的底蕴,但是如今的他想要培养出来无疑是个难题,所以明珠可以先替方休当做过河的石头。

    而明珠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试探完方休后,还一脸笑意地离开,因为他明白就算他如今惹恼了方休,康熙也不会因此处置他。

    即便方休如今不喜他,他今后也有时间让方休明白他存在的意义,他不信以方休的才智会不清楚他的作用。

    康熙给方休的安排很好,明珠的猜想也没错,可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人算不如天算。明珠虽然表面上看儒雅亲和,但背地里贪赃枉法的可是一点也不比索额图少。

    不仅是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明珠甚至卖官鬻(yù)爵。在于成龙的密奏中康熙这才得知明珠伙同余国柱几乎将朝堂上的官职都卖完了。

    直到被御史郭琇上疏弹劾,康熙这才醒悟决意打击纳兰一党,随即罢黜纳兰明珠大学士。不过毕竟是康熙的多年的心腹,在面对康熙时明珠还是十分地忠心的,而且其能力也是十分出众的。

    所以并未严惩仍旧作为内大臣留用,甚至在康熙三征噶尔丹时奉命随督运粮饷,随后官复原职,在纳兰明珠病故后,康熙还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这样的人方休不会用,也不敢用,比起索额图,明珠显然要更加地难以掌控,更加地让方休费神,再说了,靠他们这些外臣,还不如靠自己人。

    康熙那么多的儿子,像老三,老四擅长内政,十三,十四擅长外战的,有他们在方休还愁没人用。

    回京的路上倒是没有再起什么风波了,成功回到了紫禁城后,方休再次恢复成了那个懒虫的模样,而且康熙也没有像出巡之前那样严加要求方休了。

    方休这太子回到紫禁城过的日子是过得闲散舒坦了,但朝堂上的可是纷争不断。

    康熙回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对琉球的处理措施,以施琅为主,武力统治琉球。

    原本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施琅和姚启圣在接到圣旨后立马加紧造船练兵,可是在方休通过利用自己的老师李光地之口,让施琅得知了康熙想要武统琉球的打算,所以这一世的他和姚启圣早早地就准备起来了。

    如今圣旨一到,兵马整肃之后,二人不必再等到来年,立马就对琉球发起了进攻。

    如历史上的进展一样,施琅带兵准备以澎湖诸岛为跳板向琉球猛攻,经过数日的鏖战,施琅成功带兵拿下了澎湖岛。

    拿下之后施琅并没有急着对琉球下手,而是执行了‘因剿寓抚’的政策。

    军事进攻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努力寻找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二者的关系是先剿后抚、以剿促抚,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动,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琉球郑氏集团接受和谈条件。

    而这一代的郑家首脑,郑克塽(shuǎng)可没有他爹和他爷爷那般的胆气,在澎湖岛沦陷后,整日陷入了惶惶不安之地,生怕施琅为了报复当年之仇,直接带兵杀上琉球,将他们郑家人杀得一干二净的。

    所以在听到施琅打算通过谈判的手段接手琉球后,郑克塽是立马就同意了,他爷爷郑成功从和狼人手中夺回的琉球郑克塽就这么送回给了大清。

    站在民族的立场上,郑克塽此举无疑是倍受唾弃的,但站在华夏上看,郑克塽的此举无疑是加快了华夏大地的统一。

    历时两月,收复琉球的消息便传回了紫禁城,康熙龙颜大悦,嘉赏了施琅。

    不过对于琉球的处理情况朝堂上又有了分歧,一部分的人认为琉球不必浪费精力派人戍守,而另一部分的人则认为琉球也是国土,而且隔海相望,若是不派人屯兵戍守的话,担心岛人离心,外贼掠夺。

    当方休得知这个消息时,也是难得地找到了康熙,父子俩关起门来谈论了许久,第二天一上朝,康熙便决定派兵戍守琉球。

    琉球另立了琉球府,但不归属于福建,也并非施琅管理。

    历史上施琅虽然收复了琉球,但是在后续的琉球处理上却贪墨了许多,甚至导致了琉球妇女紧缺,使得两岸的统治出现了极大的障碍。

    方休既然在历史上知道了,那就坚决不会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南边的琉球是处理好了,接下来大清的目光开始北上了。

    以当初方休的话为基底,康熙和一众官员很快便处理起来罗斯国的事宜,因为施琅没有在都统琉球的原因,为了弥补方休建议康熙将施琅也安排了北上,虽然不像海战,但是施琅身为水军人才,对于这样江河之上的是战斗易如反掌的轻松。

    雅克萨城拿下后,康熙立马督促起了北地的建设,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太子的第一次国事处理,康熙比任何人都想看到它成功。

    被打退的罗斯国人一开始还不服气,被打退后立马在边境重振旗鼓准备趁着气候温和,接着南下,却不知大清的兵马早已在此守株待兔了起来。

    陆战大清可能比不过罗斯国,但是有着施琅驻守的江河水线,罗斯国人根本靠近不了一点,接连几次的进攻都是以失败告终。

    罗斯国的边境倒也不是没有海,但是与海相接的地方多为冰层,别说沿海造船了,恐怕就连在海边造一个造船厂都难,所以罗斯国的海军实力根本不值一提。

    头铁如他们也知道此时绝非南下的好时机,再加上罗斯国内索菲亚女帝和彼得大帝的矛盾越发地明显,他们不得不龟缩了回去。

    得此空隙的大清也并未懈怠而是立马加紧了边境防线的建设,趁着气候温和,木城,粮草,驿站纷纷完成。

    等到冬季来临时,就算没有了大清的水师大清边境也不再担心罗斯国人南下了。

    并且这段时间方休也是‘闲里偷忙’的,在康熙的御书房内翻找着一些地理物产的书籍,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只不过是方休的第一步。

    方休想要的是将贝加尔湖一带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贝加尔湖光是里面的淡水资源就够后世的全人类喝五十年的了,更别提贝加尔湖地带的地下矿产资源了,哪怕是金矿都有两百多座,就连煤矿都有着许多。

    原本这个地方是属于华夏的,可惜因为大清和罗斯国以雅克萨城为起点的两国战争,最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将这片看似贫瘠,实则宝贵的土地割让给了罗斯国。

    如今方休率先出手准备,即便罗斯国暗中勾结准噶尔部南下侵犯,大清也有能力戍守好与罗斯国的边境。

    不必再为了对付准噶尔部而牺牲掉这片宝地。

    方休也曾想过让康熙主动出兵限制住准噶尔部的发展,但是因为大清这几年连连的战争,康熙并不想再起兵出征那么远了。

    毕竟噶尔丹虽然有狼顾之相,可是距离大清和隔着蒙古的新疆各部族,这些部族的人都不曾向康熙祈求出兵援助。

    康熙一没有理由出兵,二劳力费财的还得不到什么好处,自然就不同意方休这超前的安排了,康熙虽然宠溺方休,也知道方休在处理国事上有着自己的谋略。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明确地就告诉了方休没戏,既然没戏方休也懒得折腾了,这些年的战争的确让大清消耗得有些大了,反正后面康熙三征噶尔丹时都将对方打得落荒而逃,没有什么损失的,方休也就随意了。

    除了这些外,唯一还让方休有些发愁的便是大清的海禁问题了。

    海禁自明末开始就盛行了,不过大清的海禁主要是为了防范郑家,彼时的郑家乃是以郑成功统帅,论水战大清的人哪打得过他啊,所以只能闭关,严禁出海。

    这也导致了大清明明有着许多罗斯国求而不得的天然无冰港,却毫无用处,甚至不能让海边的百姓能够果腹。

    如今郑家虽然没了,但是因为康熙对西方殖民者的戒心,迟迟没有开放海港。

    好在康熙也并非那种因噎废食之人,西方殖民者虽然野心勃勃,但是如今的大清可不是后世那种任人宰割的大清,论火器如今的大清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

    在方休的建议下,康熙同样开放几个港口试行,并且将顺治年间因为迁界令远离故土的百姓统统安排回去。

    因为海禁稍开,让那些西方人找到了机会,也让不少的大清人看见了发财的机会,一开始的确造成了一些混乱。

    但是面对这些事情方休早有预料,特意请求了康熙命于成龙这位‘大清第一廉吏’,作为领导。所以开放海禁的火还没有烧起来,便被扑灭了。

    因为开放海禁的原因,大清的恢复速度更上了一层楼。

    康熙除了东巡以外也爱南巡,历史上曾记载了其六下江南,当然这并非是康熙想要南下寻欢问柳,什么样的女人康熙弄不到手,什么样的女人在这个时代不想入皇宫。

    再说了康熙南下还都带着方休,谁家好人找小老婆的时候还带上儿子的。

    康熙南下的主要目的一是治河、通漕、兴农,二是缓和满汉文化冲突,其三是宣扬皇帝权威,游山玩水那是附带的。

    康熙执政的这些年间,黄河问题不断,不仅有着大问题,小毛病也不少,康熙多次命人处理依旧是如此,所以康熙被逼急了打算亲自上前线看看去。

    同时因为满人入关后的政策,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等,南方的不少百姓对满人还是十分抗拒的。

    从民族上来看满人入关后的这些政策显然是错误的,是罪大恶极的,可是从满人自己的角度来说,他们一不是中央人士,对于华夏汉人来说他们就是一群蛮夷,汉人绝不接受蛮夷统治中原大地。

    不杀掉了汉人的胆气,汉人定会接二连三地闹着要造反。

    二嘛,因为满人比起汉人来说太少了,想要以少胜多地统治着汉人就必须立下威严。

    若是方休穿越过来是一名汉人,他就算是懒惰所主的魂魄也一定会造反,毕竟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转嘛,可是他一来就是满人的太子,未来的皇帝,这怎么反?

    所以他只好含泪地接下了这个位置,等他登基后再处理满汉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次南下后,准噶尔部接连吞并了新疆和蒙古诸部后,今日想着对大清动手了,于是休整了多年,等大清再次起兵,康熙亲自率队出征。

    虽然方休知道这一次如果他也跟着去的话,肯定能弥补历史上的一些缺漏,直接一征噶尔丹就将其消灭了。

    但是方休没有去,要问为什么,当然是方休懒得去啊,当初能够解决的事情康熙不愿意,如今方休也不愿意,而且康熙也没有提过让方休去。

    在康熙看来,方休虽然勇武,但未来是要做皇帝的人,怎么可以对上战场痴迷呢。至于你说为什么康熙自己却亲自上战场了。

    问就是现在他是皇帝,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再说了,康熙这个皇帝出去打仗了,国家谁管,是不是得要一个监国的人,于是方休当仁不让地比历史上早了几年监国。

    康熙在外面是打得开心了,方休却因为在家监国快要烦死了,可惜他现在还不是皇帝,还不能进行改革,只能默默地承受着。

    三征噶尔丹,康熙是打得开心了,因为在方休的授意下,大清的火器发展比历史上的进程更快了不少,用这些武器去打噶尔丹,还弄出了三征完全是康熙打high了,到后面根本用不上什么谋略了只剩火力覆盖。

    就像一些开挂玩家玩游戏一样,明明能够直接消灭的,但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一次又一次地给了对手机会,然后一次又一次地羞辱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