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治国理论

尘世迷途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大明之帝国崛起最新章节!

    杨廷和看着朱厚照,不明白朱厚照是真的不懂还是故意考校自己,好一会,杨廷和眼神闪过一丝决然:“殿下,若想避免这种情况,要么是朝廷的赈济能撑到百姓到秋收,这种方法估计难以为继,朝廷负担不起。要么是杀一儆百,朝廷下旨,若有豪族在这种情况下巧取豪夺,朝廷重拳出击,这样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厚照笑了笑说:“杀一儆百?双方买卖你情我愿,触犯大明律哪一条了?再说了朝廷能下这道旨意吗?这不是逼着那些地方豪族站在朝廷的对立面吗?就算他们表面服从,暗地里呢”?

    杨廷和淡淡的说:“殿下,非常时期可以行非常手段,就好像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样。至于罪名?地方豪族经营多年,屁股上多多少少总有些不干净”。

    朱厚照摆摆手说:“不妥不妥,朝廷若用这种下作的手段,那不是和那些豪绅一样了吗?这样只会不得人心,也会让朝中大臣感到心寒。不过你的忧虑是对的,说明你已经站在朝廷和百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了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你的办法只能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其实有没有灾难,按照这样的情形下去,底层百姓的土地迟早都会被兼并,这是历朝已经验证过的结果。那我们反过来想想,为什么百姓一定要耗死在那一亩三分田上呢?你想过这原因吗”?

    “因为地里有产出,可以养活一家老小”。

    “是啊,产出。只要有产出就能养活一家老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为百姓寻找一份出路呢”?朱厚照似乎自言自语又似乎是在引导杨廷和的思路。

    杨廷和闭目思考了一会,忽而张开眼睛,迸射出光芒:“我明白殿下的意思了,就像是西山的工匠,他们无需耗在土地上,土地对于他们可有可无,因为凭着他们的手艺就可以养活一家人了”。

    朱厚照笑了笑说:“这是其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你多看看历朝历代的历史就明白了,历朝历代之所以不过两百年就会崩溃在于制度僵化,阶层固化,底层人民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上升的渠道,这是最致命的,所以才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我朝自太祖以来压制工商业,所以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了土地上,但土地就这么多,慢慢就演变成了大鱼吃小鱼,土地不断兼并,老百姓手上就没地了,生存也就没有着落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解放老百姓,要让大家的眼光从土地上移开,譬如陕西,现在大灾,朝廷若想尽快完成善后工作,其实很简单,以工代赈就行”。

    以工代赈?杨廷和不明所以的看着朱厚照,朱厚照说:“你刚才不是说百姓流离失所吗?那就让官府出面,招收一些人手进行房屋修建,不要再用那种木制房屋,用水泥。开办水泥厂需要人手吧?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然后修建房屋,道路等等,不就可以达到以工代赈的目的了吗?虽然短期朝廷会有较大的支出,但从长远看还是有很大利益的,修好了路,商业往来就繁华起来了,朝廷可以通过税收弥补赈灾的花费,不过时间久了一些而已”。

    杨廷和若有所思的点头,朱厚照谈兴渐浓,“其实现在我朝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没钱’,而最后导致的结果都反映在底层人民身上,所以他们会变成流民,他们对朝廷没有什么感恩。这是朝廷的错,所以我才要去改变现状,第一步是税制改革,先把底层人民的第一道枷锁打破,以前朝廷的税收完全取于农税,商税几乎不存在,朝廷的收入非常单一,这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本宫第一步就是要改掉税收制度,现在已经在保定府、京师开始实行,明年应该可以推广至天下,两年后朝廷的收入应该会大有改观”。

    朱厚照顿了顿,伸出两根手指说:“第二步是户政改革,这是底层人民的第二道枷锁,太祖制定的户政在当时是极好的,但时移世易,现在已经扼杀了人民的生存之路,所有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他以后的路,换做是你,你觉得这人生还有意义吗?底层人民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摆脱这个枷锁,军户永远是军户,匠户永远是匠户,这是对人性的侮辱。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会思考会创造,但现在的户政锁死了底层人民,让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所以本宫第二步是要改变户政的弊端,让人民自由流动,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一步和第二步完成了,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底层的人民选择多了,生存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大家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谁还有心思去做流民去造反呢?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所有的制度都不能僵化,要懂得调整,每到一个阶段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所以朝廷要看到这些问题而后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要整天说祖制不可更改,本宫认为除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条祖训不可变之外,其余皆可变”。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啊,每道食材就如新问题,而厨师如何烹饪就是解决方案;如何烹饪讲究的是厨师的技巧,解决问题也是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屁股决定脑袋去解决问题”。

    朱厚照的理论,如一道闪光划过杨廷和的脑海,他站起身对着朱厚照深深拱手:“多些殿下点拨,请问殿下,知道了问题,如何制定解决方法呢”?

    朱厚照脑海呈现出后世太祖曾经说过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笑着说:“杨师傅,本宫想问问,你有多久没有去深入了解民间”?

    杨廷和羞愧的低下头:“自从来了京师,就很少了”。

    朱厚照不置可否的点头,意味深长的说:“杨师傅,若你真的想一展心中抱负,还是多去民间走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解决问题亦是如此,不能光靠着偏听偏信去制定方法,要去调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妨告诉你,大明以后的中枢必须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光靠做文章或者人脉绝不可能进入三品大员序列,这是铁律”。

    杨廷和脸色倒没什么变化,他从西山走过一遭之后就明白太子殿下以后登基了只会重视干实事的人,那些做文章花团锦簇和夸夸其谈的人绝不会在太子殿下受宠。所以此时此刻听到太子殿下未来的规划,他一点都不觉得惊讶和震惊。

    杨廷和笑着说:“殿下,我正打算向你求一职位,希望殿下成全”。

    “哦?说来看看,你要什么官职”?

    “殿下,臣想要成为西山的吏员,如林吏员般”。

    这下倒是让朱厚照诧异了,朱厚照不解的看着杨廷和:“你确定”?

    杨廷和坚定的点头:“我确定,这段时间有空我就去西山呆着,看到了以前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也学到了一些知识。既然杨一清大人和王守仁状元都可以抛开身份沉浸在西山里,我相信我也可以,而且我还看到了一些他们不曾看到的事情”。

    朱厚照来了兴趣,他笑着问:“杨师傅看到了什么呢”?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殿下在西山召集这么多工匠,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推进格物致知;二、殿下在西山的施政方式和朝廷的不一样,有些像是无为而治但又不同,具体我现在还说不上来,但西山给我感觉就是殿下的试验地”。

    呵呵,看来杨廷和还是有点水平的,杨廷和是天才必须的承认,但不是圣人,杨廷和的缺点也很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容于人。朱厚照看着杨廷和不禁想起了另外一个人,王琼。王琼,现在应该是河南参政,治理朝政的能力和杨廷和不相上下,但王琼这人很奇特,说他没有节操吧,他又通过巴结江宁、钱彬获得官场上的晋升;说他没有节操吧,他又敢于拒绝宁王朱宸濠的贿赂。但不可否认,王琼确实非常有才能,无论把他放在哪个位置都可以做的很好。

    杨廷和、王琼两个不世出的人才,再加上彭泽、王守仁,如果几人可以携手匡扶朝纲,共同辅佐武宗,可以成为一代传奇内阁,大明朝的国运说不定会日益盛隆。可惜终究都败在了一个“斗”字上面。无休止的内耗最终让弘治中兴成为过眼云烟。而两人的斗争也在明朝官场埋下了不可逆转的祸根,就是把官场斗争明面化,明朝自此开启连绵不绝的文官内斗,最终,内耗埋葬了明朝。

    朱厚照看着杨廷和,动了动嘴唇,本想提点一下他,后来想想自己的年龄,再考虑到杨廷和是自己的老师,朱厚照改变主意,笑着说:“那就委屈杨师傅了,本宫会让大用安排好的”。

    “殿下,你就不担心陕西吗”?临走之际,杨廷和突然开口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