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最新章节!
第二十九章国有二君(3)
人才,土地。
本来是土地问题,但是因为土地问题,涉及到了人才问题。
人才在门阀士族手中,土地也在门阀士族手中,想要拿到门阀士族手中的土地,这些门阀士族就会让朝廷的政府机构崩溃。到时候空有武力就不行的。
在晋阳朝廷还有一股最大的势力,就是李肃,张平,石泉这帮最早追随自己的士子。现在这些人都在晋阳朝廷最重要位置上,是大将军府的核心力量,是胡才最为倚重的人。这股势力同时还包括左彦、黄庭,杨凤这些黄巾系士人,他们为晋阳朝廷的屯田,为晋阳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才非常信任他们。
晋阳朝廷的其它几股势力,也非常引人注目。有些人是陆陆续续来到北方的,他们中有原车骑将军何苗的掾属,原冀州牧韩馥的掾属,这些人现在在晋阳朝廷都居于高位。
但直接影响到晋阳朝廷安危的却是北方的门阀富豪和他们的门生子弟,这些人包括王旭,霍邱等。他们个个都是根基深厚之辈,有的手里甚至还攥着北方的财富命脉,哪个都不能随便动。
这几大势力中间又因为身份的不同,出身地域的不同,学术观点的不同,政见的不同等等,又分成许多盘根错节的小势力。
胡才越想头越痛,这些错综复杂的势力,比他打仗还辛苦。
现在门阀的问题没办法解决,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土地问题。
早在战国时期,就确立土地私有→奖励军功,促进新兴地主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cui)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属于这一情况。
秦朝的时候,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税(地租)、按户籍征发赋、役(兵役和杂役)
汉朝
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租税(少)、按人丁负担赋、役(重),基本上是以税人为主,人身控制严格。
其间有一次不成功的王莽改制,他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北魏到隋唐时期(孝文帝改革——780年)土地国有制→以人丁为主负担均田制、租庸调制(庸在隋出现,唐朝取消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
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两税法实际上是在国家承认地主土地兼并的前提下,依据土地资产向地主征税,性质上属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是对“庸”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是对两税法税地的继承。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说明了封建国家重视土地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重视人口。而折银征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清朝的摊丁入亩制,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固定丁数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从而完成了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赋役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历史进程。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促进康乾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
以前,在并州和河东,胡才实行折冲府兵制,其实是想按照均田制、租庸调制,然后实现府兵制。
但是胡才发现,这些制度在这个时代,并不理想。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为了长时间的战争,一直以来必须保存十几万大军,所以折冲府的兵制其实是名存实亡。
所以在晋阳朝廷建立以后,胡才就准备放弃折冲府兵制,不过后来一想,可以被这折冲府兵制改成预备队,用来储备预备军。
………………
七月中,兖州,山阳郡,昌邑城。
青州黄巾军在可马俱带领下,攻克东平国之后,没有象人们预料的那样回援青州,而是突然南下,和攻打徐州的孙观部会合,猛攻徐州的东海郡。
徐州刺史陶谦抵挡不住,向兖州牧曹操、陈留郡太守张邈、山阳郡太守袁遗、任城国相郑遂求援,还没有等曹操做出是否援救的决定,黄巾军首领徐和就率军杀到了任城国。
青州黄巾军再次显示了它犀利的攻击力,其锋锐无人可挡,连克樊县、任城,顺着泗水河呼啸而上。
曹操、张邈、袁遗、鲍信匆忙集结军队前往任城支援。兖州军在经历了济北大败后,损失严重,其两万军队主要由曹操的东郡人马和张邈的陈留军组成,其余郡县几乎没有什么军队了。
然而,当他们匆匆赶到亢父城时,看到的不是徐和的一支黄巾军,他们还看到了司马俱和孙观的两支黄巾军。
曹操气得破口大骂,陶谦这个老匹夫,竟敢帮着黄巾军欺骗我们。
十几万黄巾军一拥而上,在亢父城郊的南阳湖(今山东微山湖北部)围住兖州军誓死血战。
曹操带着大军奋力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走,两万大军折损一半。
兖州军退守山阳郡的昌邑城,曹操向洛阳袁绍求援。
这个时候,胡才的书信到了。曹操看完后,顺手把书信丢到一边,指着前来送信的信使说道:“回去告诉你们大将军,兖州现在是我的,谁敢踏足兖州一步,我就砍了他。”
荀彧捡起书信看了看,脸显忧色,“主公,大将军要趁火打劫,杀进兖州了。”
曹操无奈长叹,“再急书本初兄,立即派军来援,否则,兖州就是晋阳的了。”
荀彧犹豫良久,缓缓说道:“这个时候,重要的不仅仅是援军,还包括兖州各郡大吏对主公的信心。主公迫切需要一场胜利。”
“现在胡才在晋阳立少帝,得到了王允,黄琬,杨彪等人的支持,他不需要西进勤王,胡才有足够的军队南下,这一次胡才在晋阳整编白波军,命名为虎贲军,虎贲军的步卒就有十五个军十五万人,还有骑兵,加上晋阳的北军和禁军,就有近二十万人,这些部队南下,绝对是灾难。”
“所以,想让胡才没有南下的机会,必须另想办法。”
“当然,现在晋阳朝廷刚立,胡才需要和晋阳朝廷的那些老大臣们争权夺利,所以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南下,还有冀州问题,冀州一百多万流民需要胡才解决,还有公孙瓒没有被消灭。但胡才毕竟是少帝封的大将军,虎贲军骁勇善战,难保他不会做出其他事情来。”
曹操明白荀彧心中所急。自己如今处境艰难,如果袁绍的援军赶到,击败了黄巾军,自己这个兖州牧也就做到头了。
现在袁绍对自己非常不满,甚至可能心怀怨恨之意,起因就是因为自己失信于袁绍,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杀了张邈。
当初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要南下兖州图谋王霸之业,力图重振社稷。但当时他已经答应了袁绍,要和袁绍一起杀进洛阳,如果突然反悔,必定会引起袁绍的误会。所以曹操就说了一个让袁绍非常高兴的理由,那就是帮助袁绍杀了张邈。张邈如果在兖州各郡大吏的支持下,趁机自领兖州牧,占据兖州,势力必定会迅速膨胀,这对袁绍的威胁非常大。
袁绍信以为真,果然一口答应了。他和曹操相约,杀了张邈后,立即以“承制”之命,让自己的堂兄袁微代领兖州牧。
曹操回到兖州东郡的濮阳后,正准备赶到陈留和张邈相见,兖州府的治中毛玠和功曹陈宫到了。两人本来要到河内请曹操回援兖州的,看到曹操回来了,非常高兴。毛玠和陈宫都是曹操的好友,这次联袂北上,真正的目的是想请曹操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占据兖州,图谋霸业。
但曹操此时又犹豫了。因为当前的形势对曹操来说,恶劣之极。河北之地迟早要给胡才占据,关东和荆、豫之地马上就是袁绍的天下,兖州处在中原中心。黄巾之祸一年比一年厉害,想通过占据兖州来图谋霸业,成功的可能小之又小。
另外,自己一旦占据了兖州,就要和胡才、袁绍翻脸,在这两股强大势力的夹击之下,自己要想生存发展,似乎有点痴人说梦。
袁绍有袁阀和关东门阀的支持,胡才有强大的虎贲军,他们随便动一动手指头,他可能就会灰飞烟灭。特别是胡才,现在立少帝,被封为大将军,主掌天下兵事,十几万虎贲军兵强马壮,又有河套,并州产马地,而他不过两万兵马,如何与胡才为敌?
哪怕现在袁绍手中有承制招书,因为胡才立少帝,袁绍手中的什么招书已经没有用了。
同时,曹操为胡才的心机赶到可怕,这几年天下人都以为何太后和少帝已经死了,但谁也没想到,少帝在胡才的手中。
有王允,黄琬,杨彪等老臣在,曹操相信何太后和少帝是真的。
所以,面对错综复杂的兖州局势,曹操认为,自己的目的是要尽早平息战火,稳定社稷,中兴大汉,而不是让大汉走向覆灭。所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和袁绍紧紧地站在一起最为可靠,最能节省中兴社稷的时间。
但是毛玠和陈宫不同意曹操的看法。袁绍拒不承认当今天子,和我们拯救社稷之策有天壤之别。将来无论是让胡才控制了天子,还是让袁绍重建了皇统,大汉都要倾覆。毛玠随即就当前的天下形势和各地州郡大吏做了一番深刻的分析。最后他告诉曹操,拯救社稷首先要强大自己的实力,但强大自己必须要师出有名,要在尊奉当今天子这个“大义”的情况下尽可能寻求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曹操其实和他们在如何拯救社稷的观点上是一致的。早在年初的时候,他就和张邈有频繁的书信往来。曹操肯定所谓的“中间道路”,在尊奉当今天子的前提下,图谋王霸之业,然后杀进关中,勤王兴汉。但面对满目疮痍的兖州,面对经历了四年战祸已经残破不堪的兖州,曹操实在没有半点信心。
但是无任是毛玠还是陈宫都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天下多了一个天子,那就是胡才现在所立的少帝。
长安天子是董卓所立,但少帝却是先帝所传。那么他们应该尊哪个天子?他们讨伐董卓,视董卓为叛逆,这是为什么?
尊长安天子,岂不是以前的努力白费了,尊晋阳天子,岂不是处处受到胡才的压制?曹操听说袁绍在知道胡才立少帝后,准备立刘表为帝,以方便与胡才董卓分庭抗礼。
当初曹操来到兖州的时候,荀彧找到他说道,“如果兖州现在是完整的,主公能否得到兖州?”
曹操苦笑。如果兖州现在还是完整的,哪里轮得到他?早被袁绍顺势而下,自领兖州牧了。
荀彧笑道:“那主公还犹豫什么?等到袁绍占据了雒阳,击败了袁术后,兖州就是袁绍的囊中之物了。”
毛玠也劝道,“如果胡才稳定了冀州,袁绍稳定了关东,主公就没有选择余地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汉轰然倒塌。”
曹操别无选择。
毛阶、陈宫随即急赴昌邑,劝说兖州府的其它从事掾属拥戴曹操为兖州牧。
同时曹操也派荀彧、任峻等人急赴济阴、任城等地,为其游说济北相鲍信、济阴太守吴资、任城相郑遂等州郡大吏和各地的门阀世族。没有这些郡县大吏和门阀的支持,他即使做了兖州牧也没人睬他。
曹操自己亲率大军急赴陈留。
张邈也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自领兖州牧,但兖州的现状让他非常犹豫。黄巾军势力太大,依靠兖州各郡的力量,短时间很难平定。袁绍最近被胡才赶出了冀州自身难保,袁术、袁谭叔侄又打得不亦乐乎,朱俊、徐荣在关西战场上,没人可以帮自己,兖州看样子保不住了。想来想去,他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扬州。如果自己能占据扬州,不但可以避免中原各势力之间的大战,保存实力,还可以利用扬州充足的粮食来有效牵制和打击中原各方势力。
这时曹操到了,曹操说自己来借点粮食,然后率大军赶赴前线攻击黄巾军。接着他把王匡死了的消息告诉了张邈,说你和王匡要合谋对付袁绍的事,已经被袁绍知道了,这次袁绍让自己南下,一是为了平叛,二是要趁着平叛的机会把张邈杀了。
张邈大怒,痛骂袁绍,对曹操非常感激。曹操就对他说,“袁绍想霸占兖州,有意让袁微出任兖州牧,这对我们非常不利。我看,干脆你出任兖州牧算了,我坚决拥戴你。”
张邈拒绝了,他虽然想成为兖州牧,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袁绍的对手,更何况这个时候袁绍想要杀他。
于是他对曹操说。这个兖州牧还是你来干吧。他也不隐瞒曹操,说自己打算到扬州去。如果自己占据了扬州,曹操在兖州,再加上徐州的陶谦,三州结盟,互为犄角,这样就能牵制袁绍,抗衡胡才了。
于是,曹操同意了。
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只知道长安兵变,董卓和王允在关中对峙,所以他们觉得应该率先响应天子和朝廷,给天子和朝廷以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此时袁绍还执迷不悟,坚决要重建皇统,拒不尊奉天子,那么我们就联合胡才先打袁绍,把天子和朝廷迎回雒阳。
至于胡才,如果他愿意放弃兵权去戍守边疆,那是本朝的幸事,天下可以自此安定下来。但假如他不愿意,那这仗还有的打。不过他只有并州和冀州两地,叛乱得越快,死得就越早。
这就是张邈让曹操成为兖州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