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最新章节!
第十五章黑山之变(3)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县)人。少时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倾家荡产,壮士多有归附于他的。曹操、袁绍都是张邈的朋友。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以出色的应考成绩被任命为骑都尉,
不久又被任命为陈留太守。董卓引兵开进长安,犯上作乱,曹操与张邈首先举兵征讨董卓。汴水之战,张邈派将帅卫兹率部跟随曹操作战。袁绍成为盟主后,时常表现得傲慢矜持、不可一世,张邈经常直言责备他。
张邈名闻天下,是党人中的“八厨”之一,门生弟子众多。他所在的陈留郡这两年成为兖州的大后方,为兖州各州郡抗击黑山军黄巾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粮饷和兵源。虽然他和袁绍是至交好友,但自从讨董失败后,由于他和袁绍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很大分歧,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所以袁绍对于张邈并不是很信任。
特别是袁绍先是诛杀朝中大臣,继而又威逼各地州郡大吏拥戴刘虞为帝,接着他又不顾信义赶走韩馥霸占冀州,现在更是变本加厉,不但不出兵讨董勤王,反而出兵攻打自己的兄弟袁术,要抢夺荆、豫两州。这让张邈对袁绍非常失望。
袁绍到底是怎么想的,张邈或许不清楚,但袁绍这一连串举动,的确距离士人心中的“仁义、忠孝”越来越远,这使得张邈对他越来越失望。
张邈是士人,他有士人的高傲,所以他看不惯袁绍。张邈认为袁绍已经失去了士人的尊严和对大汉帝国的忠诚。
既然袁绍、袁术都没有讨董勤王的意思,那么张邈和兖州一帮士人开始重新思考振兴大汉之策。
由于以征北大将军胡才为首的大臣坚决尊奉当今天子,而以袁绍为首的一帮州郡大吏坚决否决当今天子,两股力量在皇统问题上出现了无法调合的分歧,于是讨董勤王失败。
以征北大将军胡才为首的大臣们承认当今天子的皇统地位,明确肯定了自己和当今天子之间的君臣关系,没有违背大义。但当今天子受制于董卓,如果董卓要假借皇权讨伐叛逆,胡才是不是愿意引颈就戮?
这显然不可能,张邈看来,征北大将军胡才之所以讨伐董卓,是因为征北大将军胡才现在不过是想自己扩充势力而已。并不是真的想讨伐董卓,否则他怎么就去攻冀州而非关中长安?
而以袁绍为首的一帮州郡大吏拒绝承认当今天子,他们通过否定当今天子的皇统,成功地规避了董卓假借皇权给他们带来的生命危险。他们可以依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从容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有利于自己的应对措施。
袁绍诛杀胡毋班、吴循等招抚大臣,其实就是对董卓假借皇权为所欲为的卑劣行径做出警告和威胁。他要让董卓知道一个事实,他们尊崇的是被董卓废杀的少帝,他们否认当今天子的皇统,长安朝廷是个假朝廷。
因为袁绍等人尊崇少帝,所以他们没有离经叛道,他们仍旧是救乱诛暴的忠义之士。由此,他们就名正言顺地做另外一件事,重建皇统。于是袁绍等人拥立刘虞为帝。
新皇帝是汉室宗亲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还有许多谶纬之术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这不但与董卓扶立幼主有显著的区别,而且非常符合本朝所一贯坚持的选择年长有德者继立皇统的标准。
袁绍等人尊崇少帝,拥立新的符合士人标准的皇室后裔为君主,所有这些事都符合大义,符合大汉律。
但是袁绍想立刘虞为帝,征北大将军胡才不同意,袁绍准备立刘虞为帝的时候,白波军几万大军整军在冀州边境,再加上诸如刘虞圃于君臣之义拒绝称帝,地方州郡大吏割据之势逐渐成形不愿重回朝廷,袁绍、韩馥和公孙瓒之间的权势利益之争越来越激烈,这场闹剧还没演完,就中途散场了。
但是尊奉当今天子也好,否认当今天子也罢,争论双方其实都没有挣脱君臣名分的羁绊,大家都还在固有的大义名分下奋力挣扎求生,不过,大汉社稷却因此而倾覆了。
如何力挽狂澜?行车骑将军朱俊,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吴资,陈留大儒边让,兖州府别驾刘翊、治中毛玠、徐州府别驾赵昱等诸多大臣名士在新年的时候,多次聚会商议,意图为大汉找到一条生存之路。
征北大将军胡才有强悍的武力,口口声声说自己尊奉天子,但他把天子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自己带着军队四处打地盘,结果天下人都骂他是汉贼。
袁绍武力不足,他就另辟徯径,搞什么重建皇统,结果遭到上上下下一片指责,对拯救社稷没有任何好处。
胡才对当今天子的单纯尊崇,导致他不愿讨董勤王。袁绍直接否定当今天子,结果导致袁阀分裂,讨董联盟名存实亡,他也无力拯救社稷。那么,在这两种办法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条中间道路?
这个时候怎么为大汉帝国找到一条出路。
张邈认为,要想拯救社稷,就要正视现实,要正确看待当今天子的地位。张邈提出,尊奉当今天子,坚决讨董勤王,这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天下人之心。只要有了天下人之心,大汉帝国才有希望。
但天子还都之后,社稷是否能立即得到拯救,拥兵自重的各州郡大吏会不会马上臣服于朝廷?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张邈话中有话,矛头直接对准了胡才和袁绍。不过,张邈的弦外之音,大家都听出来了。
天子要尊奉,否则要失去人心。天子尊奉之后,考虑到现实,只有效仿春秋的“桓、文之事”,兴霸道,扶汉室,稳定天下。也就是说,让天子承认州郡大吏割据称霸的现实,否则这大汉天子要么有人尊奉没人理睬,要么干脆成了没有承认的“假天子”了。等到社稷稳定了,皇权强大了,国力增强了,再利用武力和律法,逐步削藩,剥夺州郡大权,最终实现大汉振兴。
这就是所谓拯救社稷的中间道路。
当今天下,州郡大吏拥兵自重,割据称霸已经渐趋成形,虽然距离雒阳兵变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事实胜于雄辩,不承认是不行的。
董卓挟持天子祸害大汉的事实告诉人们,董卓即使死了,胡才、袁绍、袁术这些手握重兵的一方重镇贪图权柄,也可能会借着振兴社稷之名,行挟持天子之实。今天他们拒绝讨董勤王,明天他们当然也可能像董卓一样,成为倾覆社稷的祸害。
特别是胡才,强悍的白波军,强悍的武力,十几万白波军,二十几万屯田兵,几百万人口,拥有并州,冀州,河套等地,实力强悍,仅次于董卓,他会交出兵权?
这不可能,胡才是不可能交出兵权的,他是第二个董卓,他是大汉帝国的叛逆。他罪该万死。
所以,必须找别的路。而有了中间道路,有了兴霸道,扶汉室这个振兴社稷的策略,那么剩下要做的事就很简单了,那就是尽一切可能发展自己的实力,打击和牵制董卓、胡才、袁绍、袁术这四股当前最有可能摧毁大汉的势力。
张邈的主张得到了刘岱、陶谦等州郡大吏的鼎力支持。
张邈肯定没有董卓、胡才、袁绍、袁术那样割据称霸之心,但如今他为了大汉,为了自己不愿背弃的大义,他只好背弃自己的良心和忠义了。于是他积极奔走,和兖州牧刘岱、济阴太守吴资、徐州刺史陶谦、扬州刺史周乾、河内太守王匡等十几名大吏秘密结盟。
无任是胡才,还是袁绍袁术兄弟,他们的实力太强大了,所以必须阻止他们,无任是为了大汉帝国也好,还是为了他们自己也好,这件事是他们必须做的。
这些州郡大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困,对袁阀和袁绍、袁术兄弟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失望,他们看不到大汉振兴的希望,他们对社稷的倾覆和百姓的死亡痛心疾首。就在他们彷徨无计的时候,张邈送来了兴霸道,扶汉室之策。这个所谓的“中间道路”,给了州郡大吏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所以张邈的“中间道路”非常符合州郡大吏们此时的心境,既不愿意背弃大义,又不愿放弃到手的权势,既不愿意看到社稷倾覆,又不愿竭尽全力出兵勤王。
在张邈、刘岱、陶谦等人的默契配合下,各地州郡给朱俊输送了大量的粮饷和军队。
关东讨董勤王的高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悄悄形成的。而朱俊就是他们的先锋。
这事袁绍知道,张邈的主张和自己的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袁绍并没有太在意。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士人,都是多少年的好朋友,政见上的某些分歧并不影响彼此之间深厚的私人感情。
但是,淳于琼得到一个最新消息,张邈和王匡要联手准备重创袁绍。张邈要杀他了。
原因很简单。
因为扬州刺史周乾突然病逝,扬州刺史的位置顿时成了各方势力抢夺的首要目标。现在张邈、袁术都派人南下扬州了,张邈因为有刘岱、陶谦和朱俊的支持,扬州又有许多朋友和弟子,所以他对扬州势在必得。不过现在袁绍手里拿着那个承制诏书,可以任意指派州郡大吏,而扬州又有许多大吏听袁绍的,这对张邈非常不利。
张邈于是私下联系袁术,答应帮助他阻止袁绍进入雒阳,并从陈留方向牵制袁谭的大军,希望以此来换取袁术的支持。袁术被刘表和袁谭一左一右夹着猛攻,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闻言大喜,当即答应。
有了袁术的承诺,张邈的肆无忌惮起来。张邈随即联系陶谦等州郡大吏。为了保证雒阳被朱俊牢牢控制,张邈和陶谦打算再次增兵雒阳。他们和济阴太守、琅琊相、东海相、彭城相、北海相、泰山太守、汝南太守、前九江太守边让等十几名大吏、名士,联名推举朱俊为太师,主掌国事。
这么多封疆大吏联合,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比失去冀州的袁绍,在袁绍,刘表的攻击下的袁术,这股势力磅礴发展。
如果这股势力发展起来,是绝对可怕的。
袁绍明白胡才这么做的意思,胡才因为想得到北方,但不需要南方只有袁绍和袁术两股势力,所以想暗中扶持。
面对危机,袁绍和袁术两股势力可能联合,但是这第三股势力是不可能和袁绍,袁术他们联合起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背叛者。
同时,张邈又联系河内太守王匡,恳求王匡阻挡和迟滞袁绍从河内方向进入雒阳的时间。王匡对袁绍诛杀自己的妹夫胡毋班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胡毋班是党人的“八厨”之一,和张邈是至交好友。张邈在书信中反复提到袁绍的狞狰和无情,劝谏王匡为了拯救大汉社稷,也要狠下心来无情一次。
现在没有了冀州,没有了魏郡,河内对袁绍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袁绍绝不愿意河内再出事。
沮授、审配、田丰、郭图、荀彧等人纷纷阻止。
“大人,这个消息是真是假,目前无法确定。仲简(淳于琼)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他并没有真凭实据。大人不能为了一份毫无凭据的书信,把一个太守给杀了。”荀彧劝道,“大人还是打听了清楚了再说,毕竟这关系到大人进驻雒阳的事。”
荀彧这一段时间对于袁绍的所作所为心里有些失望,如果不是因为袁绍现在是大汉帝国的希望,一时间找不到主公,所以荀彧暂时留在袁绍身边。
但如果有合适的人,荀彧觉得自己是应该离开袁绍。
现在荀彧的心目中有一个人,那就是曹操。
曹操虽然现在是袁绍的手下,但是曹操有自己的兵马,枭雄之姿越来越明显。不过现在曹操的地盘太少,荀彧暂时不想投靠他。
“主公,文若说的对。”沮授凑到袁绍耳边说道,“要杀,也要等消灭于毒他们的黑山军以后。”
内黄大战即将开始,此时诛杀王匡,军心必会动摇,大军有可能败于黑山军,而且,仅凭这几句猜疑之辞就把王匡杀了,肯定会激起各州郡大吏的愤怒,张邈会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这将会大大影响主公的霸业,所以,沮授认识现在不能杀王匡。
沮授告诉袁绍,主公自始至终尊奉少帝,坚决否认当今天子,凭借少帝的承制诏书号令天下,为此大人不惜诛杀朝中大臣。如今主公突然改弦易辙,转而承认当今天子,尊奉当今天子的圣旨,遵从当今天子的号令,那主公何以取信于追随你的州郡大吏?何以取信于你的忠诚部下?何以取信于天下?
没有那些封疆大吏的支持,主公现在就没有落脚之地,现在征北大将军占领冀州,白波军日益强势,主公想对付征北大将军,必须有那些封疆大吏的支持。所以哪怕想对付这第三股势力,也不需要自己动手。
沮授告诉袁绍,为了主公的霸业,就是要杀人,也必须杀那个王允的使者。
司徒府的长事张种秘密赶到雒阳,不见朱俊,也不见吴川,而是直接把圣旨送给了主公,让主公火速进京,把白波军赶到河东。此事一旦让朱俊和吴川知道,他们首先可以确定从安的兵变,其次他们的策略马上就会改变。关中内乱,对白波军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计划。
征北大将军胡才野心勃勃,昭然若揭。他对大汉帝国没有忠心可言。从胡才掌控白波军开始,胡才就在为自己而奋斗。
现在胡才手中十几万大军,二十万屯田兵,又长豫州,荆州等地购买了大量的粮草,现在又得到了大半个冀州,可以说兵精粮足。
现在如果胡才知道关中之乱,白波军的第一要务不是攻打冀州,而是杀进关中勤王。朱俊和吴川必定会竭尽全力,牢牢占据关东和洛阳,以迎接天子返回京城,尽快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此一来,对袁绍,对袁术,对关东和大汉帝国的豪门世家来说,是一场灾难。
“杀了张种,毁去圣旨,极力隐瞒关中一事。”沮授说道,“我们击败黑山军后,立即杀进雒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何不立即撤军杀进雒阳?”郭图疑惑地问道,“黑山军实力强劲,打起来,我们损失相当大。”
“目前,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张邈和王匡有阻止和迟滞主公进入雒阳的密谋,所以我们不好杀他们。”
审配看了郭图一眼,开口解释道,“但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还是要杀,机会就是这内黄大战。另外,这次我们攻杀了黑山军的本屯黑山军军对我们恨之入骨,如果放过这次全歼黑山军的机会,将来他们必定要报复。所以,留下黑山军,后患无穷,必须在这个时候歼灭他们。”
【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