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嘉靖攻略最新章节!
孙承恩早就从这次考试的题目里面察觉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嘉靖皇帝自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聪明绝顶的人都有自己的怪癖,比如嘉靖皇帝就不喜欢把话说得太明白,他喜欢和自己心意相通的臣子,讨厌需要自己把话说得太明白的臣子,这个习惯也是源自于大礼议时期需要心意相通的君臣暗中协作的做事方法。
只有聪明人才能做自己的臣子——嘉靖皇帝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讨厌那些驽钝之人,驽钝之人是不配进入内阁成为他的近臣的,而事实上,自从嘉靖皇帝进入西苑之后,就只有内阁大臣才能近距离接触皇帝,其余的六部九卿除了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时候可以远远地瞧一眼皇帝的背影,几乎整个官宦生涯都见不到皇帝一面。
所以,心意相通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严嵩之所以可以专权二十年,也多亏了他自己的聪明和儿子严世蕃的妖孽。
孙承恩不是一个太聪明的人但是能走到距离内阁大学士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步,他怎么可能不明白皇帝的某些习惯呢?皇帝喜欢试探群臣,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对臣子的想法了若指掌,但是臣子就不会去研究皇帝的行事准则,从而发现一定的规律,反而利用之来为自己谋利吗?
皇帝想要对东南和西北动手了,他已经受够了南倭北虏和年年的京师警戒,在无法迁都的前提之下,他已经不能在接受每年都要被北虏所威胁,也不能接受南倭影响之下年年递减的东南税收,联想到之前东南的苏松大捷和西北三边总督曾铣上书收复河套的事情,孙承恩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皇帝需要选拔出精干的臣子,一名新思维皇帝排忧解难的臣子,而不是只想着中庸之道,一如官场就暮气沉沉联合着老臣一起对抗皇帝的绊脚石!国家需要会做事情的臣子,而不是只知道扯着嗓门儿大吼着子曰诗云的科道言官!
那么,取中那位,就是皇帝最根本的意思了吧?之前看过的文章,的确非常好,言之有物思路清晰,是很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但是在没有遍阅全部文章之前,不能擅自做决定,这不仅是作为主考官的尊严,也是作为一名负责人的臣子的责任之心——如果为了迎奉皇帝就抛弃了一个本该被取中的举子,那么作为主考官,自己就是失职的。
慢慢的,阅卷官们将自己所看重的文章传递到了副考官的位置上,副考官又将自己看中的文章写上“取”字,递给了主考官孙承恩,孙承恩结果第一份被副考官推荐的卷子,看起了上面的文章,看了一炷香的时间,点了点头,觉得不错,大概可以高高取中,便写上了“中”字,第一份被取中的试卷就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承恩桌上的试卷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被阅卷官和副考官联合推荐的卷子,其质量都不差,三道关卡层层把关,想要出现一份滥竽充数的卷子,实在是有些难度,而孙承恩又是出了名的秉公做事,想在他的眼皮底下玩小心思,实在是很难,出于自己的责任心,每一篇文章他都会大致浏览一遍,真的觉得好的才会取中,要是不符合他的意思,他还真会不给副考官面子,直接驳回。
被主考官驳回的卷子,副考官一般不会再次荐上,但是如果副考官真的觉得很好,就会再三推荐,主考官如果不满,也会再三驳回,一旦出现这种拉锯战的情况,监视官就会介入,选取另外一位副考官和几位阅卷官一起观看这份卷子,然后举手表决,是否同意取中,如果大多数都同意,主考官就必须要再次观看这份试卷,如果实在不答应,就要给出合适的理由,否则副考官是可以带着卷子去找皇帝要个说法的。
孙承恩的水准是很高的,副考官递上的一百多分荐卷,被他驳回了二十多份,剩下的八十多份里面,他只挑选出了两份可以排在面前竞选三甲的卷子,这是他的习惯,把勉强可以通过的、不错的、极佳的分开来放,然后排定的名次就按照这样来区分。
大概是题目出的有些出乎意料,而皇帝的要求也和过去不一样,那些满口圣人言于仁义道德的显然不能满足皇帝的要求,皇帝是要看一部分卷子的,要是自己取中的都是些老夫子,皇帝肯定不满意,所以除非文章的确写得好,为了选拔未来的老师人选,孙承恩会取中一些老夫子口气的文章,其余的,一概驳回。
看着看着,孙承恩的眼前忽然一亮,那熟悉的字句出现在眼前,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形式的作弊了,但是,大家都不能说什么,严格来说,主考官在阅卷之前是不可以观看考生试卷的,但是孙承恩为了排解无聊的情绪抽取一份考卷看一看,也无伤大雅,并不是说不可以,所以,孙承恩提前观看了郑光的考卷,没人可以说个不字。
而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这种做法的特殊性,因为这一下,孙承恩就锁定了郑光的考卷,阅卷官给出的评论是上佳之选,言辞切切,言之有物,语句精良,毫无错漏,破题精巧,收尾巧妙,读之朗朗上口,实为上佳之八股文章。
孙承恩细细读了郑光的三篇八股文,之前只是看了第一篇,也没有看得多仔细,现在看看,郑光还真的说了不少东西,只是限于八股文的篇幅,虽然写的花团锦簇,却没看到多少实际的东西,孙承恩心有所悟,直接翻看到了最后的策论环节,细细读起来,孙承恩才算是看到了做过正事的郑光和其他的那些假大空考生的区别之所在。
看来郑光也敏锐地察觉到皇帝的想法和希望,没点明自己就是平定东南倭患的人,这也是科举考试所忌讳的,但是他所说的备倭抗倭平倭之策,一份完整的三年计划,都是以其自身经验所言,十分真实,有可操作性,此时此刻孙承恩倒觉得,郑光的这份考卷里面,最有价值的反而不是那最重要的三篇八股文章,最重要的,是这篇策论。
写下自己的评语之后,孙承恩将这份试卷放入了最优秀的一批试卷里,等到全部评卷完毕之后,再行排名。
阅卷的工作量很大,一般没有九、十天是办不到的,阅卷官们就在这种半软禁的情况之下,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之后,总算将全部的试卷给评定出来了,初步统计,此次考试已经取中了二百七十七份试卷,二百七十七名举子已经基本锁定今年的进士身份,然后两位副考官一起建议搜落卷,理由是录取人数太少,可能难以服众。
孙承恩表示同意,其实这是惯例了,每年最开始选拔的时候,都会以高要求和高标准来选择试卷,等选完了最优秀的一批之后,发现人数尚少,此时才会开始搜落卷,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搜落卷搜出来的合格者,名次都会在后面,绝对不会进入前面的名次排列之中。
落卷的搜查范围是至少要通过阅卷官的选拔,在阅卷官的环节就被打落的试卷没有搜查的必要,阅卷官荐给副考官被打落的和副考官荐给主考官被打落的试卷都是搜查的重点,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他们终于再选中了二十四份落卷作为本次通过者,于是,加在一起,三百零一份卷子,三百零一名今科进士的名单就此确定。
他们想的也挺好,一名会元带着三百名贡士的队伍,很好看。
其他的都无所谓了,不过在前十名的名次排定之中,大家产生了部分分歧,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第四名以后都已经排定完毕,剩下的,就是最重要的前三甲的座次排定,因为这些排定将极大的影响到之后的殿试名次排定,殿试不淘汰贡士,但是会试的名次排定会直接影响到殿试的排名,由不得大家不慎重。
“诸位,这份考卷写的还不够好吗?你们看看这破题,多么精巧!文章写得多好!这样的文章如果不定为第一名,实在是暴殄天物!这名考生数十年的努力就白费了!老夫绝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一名白发苍苍的阅卷老官提着一份试卷,唾沫横飞的和其他人其他卷子争论,看的孙承恩一阵好笑,不知道这位老哥如果知道他嘴里数十年苦读的举子才刚满十八岁,不知道他会是什么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