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延明王

我是钢筋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开个飞机去明朝最新章节!

    “为什么要去日月岛?”

    朱常渊反问道。

    薛国观据理力争,看着朱常渊好不怯懦,说道:“陛下令我等去日月岛宣旨,如今你把我等带到辽东之地来,是何道理?”

    朱常渊顿时苦笑了,道:“薛阁老啊,上船的时候您也没说要到日月岛去,所以,我就来到辽东了。”

    “再说了,陛下让你们宣旨,难道不是给我宣旨么?抑或是,给日月岛上的其他人宣旨?”朱常渊演技现在有所提高,接着说道:“这样吧,如果不是给本将宣旨,本将现在就派人送大人去日月岛。”

    “算了,算了。”东厂提督王之心出来打圆场,说道:“大都督也并不知情,再说了,陛下让我等过来,就是给大都督宣旨的,至于在哪里,倒是其次了。”

    “朱常渊接旨!”

    王之心不给薛国观说话间的机会,大声高喊一句,然后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圣旨,展开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蓟辽督师朱常渊,宗室苗裔,成祖皇帝血脉,战功彪炳,于大明屡有奇功,此城国之干城也。”

    朱常渊就地跪倒,引得盖州城百姓都过来围观。

    当然了,听到皇帝的诏书圣旨,百姓也都纷纷下跪。

    王之心继续读道:“渤海王朱翊钒慷慨大义,奏朕曰常渊可承王裔,朕亦嘉之。今从其所奏,敕令蓟辽督师朱常渊承袭王爵。”

    王之心读道这里,朱常渊绝逼是楞了。

    渤海王?朱翊钒?

    我的那个便宜叔叔?

    什么时候这么慷慨大方了,要把王爵都让出来?

    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阴谋?

    一瞬间,朱常渊的脑海中闪过诸多念头,唯独没有欣喜,他甚至有一种严重的危机感。

    我这个大侄子皇帝到底是玩的哪一出啊?

    “皇叔国之栋梁,挽大明于即倒,延国祚于将倾。朕意其王爵除渤海二字。御赐延明,以彰其功,统御原渤海王其地。并赐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各一。”

    朱常渊听了,脑子一片混乱。

    这尼玛什么事啊?

    还赐车马衣服。虎贲朱户,这尼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共九样,不就是传说中的九锡(cì,通“赐”)吗?

    这九锡给老子算什么回事?

    是想告诉天下我特么是个大大的奸臣吗?

    这边他还在纠结。那边王之心的圣旨已经念完了。

    “带砺山河,国以永宁,爱及苗裔,与国同休,永光不烈,昭告天下!”

    “此诏,大明崇祯十二年。。。”

    王之心读完,还严肃的看向跪地的朱常渊,问道:“朱常渊,你可听明白了么?”

    朱常渊点头。道:“臣,听明白了。”

    然后,王之心突然换上一副笑意,乐呵呵的试图将朱常渊从地上拉起来,说道:“恭喜王爷,从此以后福泽子孙,与国同休了。”

    朱常渊执意跪地不起,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常渊何德何能,安敢受此封赏。公公莫要见怪,请恕常渊万死不敢受封。”

    “王爷快快请起,这是陛下一番心意,也是朱翊钒之意。不要再推脱了。”曹化淳也笑眯眯的看着朱常渊,劝说道。

    朱常渊哪里敢起来,执意跪地,道:“王位某受之,九锡惧不敢当!”

    开什么玩笑,崇祯皇帝也真是够了。想想历史上都是有哪些人受过九锡吧!

    王莽受九锡,结果这货窜了西汉,建立了新朝。

    曹操受九锡,结果这货的儿子建魏代汉。

    司马昭受九锡,结果,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司马伦受九锡,结果矫诏废帝,自立为皇帝。

    还有后来的孙权、杨坚、李渊。

    哪一个不是乱臣贼子?

    崇祯皇帝现在给自己赐这九样东西,就差在他的脸上贴个标签,上面在书两个字“奸臣”了,哦不,应该说已经给他贴上标签了。

    不是说要昭告天下么?

    我去年买了个表。

    “延明王!”薛国观站到朱常渊的面前,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由不得你不受,莫非你还想要抗旨不成?”

    “王位你接受,九锡不受,有这么接旨的么?”

    薛国观说的对,接旨接一半确实有点藐视皇权了。

    朱常渊不得已,毕竟这些人仅仅是被崇祯差过来传旨的,没有权利收回圣旨,只得俯首顿拜,山呼万岁,然后道:“臣诚惶诚恐,接旨谢恩!”

    从地上站起来,朱常渊心中也是感慨不已。

    其实做官能做到他这个份上,也属不易,也属得意,也算圆满了。

    抛开延明王的封号不说,他目前的官职,武英殿大学士、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堂堂正正的一品大元。

    当然了,兵部尚书只是个加衔,并不是他真的任职兵部尚书,但是这样,也够他牛逼一辈子的了。

    毕竟单单一个兵部尚书也才区区二品,他已经被朝廷擢升为一品了。

    这个世界上,除了崇祯皇帝和那个五省总理熊文灿之外,应该没有哪一个人比他朱常渊的官职更高。

    更何况,他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宗室血脉。

    别人不是大明宗室,最多顶天像徐弘基那样承袭或者被封个国公,而朱常渊,却是可以裂土封王的。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他就是大明的新一任渤海王,哦不,应该说是延明王。

    也就是从今天开始,他可以称孤道寡,在辽东之地肆无忌惮,再无掣肘之人。

    从一名小小的把总,做到大明最顶尖的官位,他凭借着那个狂魔一样的外挂,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而且,更让整个天下人艳羡的是,今年的朱常渊,才看看二十二岁。

    如果有可能,如果不是背负着历史使命,系统赋予他的责任,朱常渊都想就此了了一生,不去和明思宗朱由检明争暗斗,也不用把人家逼入死地。

    毕竟不管出发点为何,崇祯对他算是不错了,而且崇祯皇帝本身,也是一个令朱常渊既佩服又同情的人。

    如果不是咫尺之间的那个位置,他相信,二人甚至能够成为朋友。

    不过,如今的处境决定了,他朱常渊,必须要取而代之,越快越好。

    “唉!”内心深处叹了一口气,朱常渊摇了摇头,暗自安慰道:“反正就算我不来,你的江山也仅仅只剩下四年多的光景,大明王朝亡国之日也不远了。”

    “陛下啊,算臣对不住您,以后,如果有可能,就补偿到你的儿子朱慈烺身上来吧。”

    甩掉心中的那些杂念,将面前的一行人热情的请到盖州城中,用现代宴会的样子丰盛的款待了一番,而后,各自给些赏钱,打发他们离开。

    至于薛国观带过来的那一百名雄壮的士兵,朱常渊就留下来了,没让他们带走。

    实在是,即便是让薛国观他们带,他们也不会再带走了。

    因为这一百名军士,属于九锡之一,也即是所谓的虎贲。

    然后,勉励辽阳总兵朱金彪一番,道:“从今天开始,你辽阳总兵的头衔就改成盖州总兵吧,什么时候有机会,本王会让你们如愿以偿。”

    令朱金彪带领两千人守住盖州城,让孔和带领船队回到日月岛,并令他择日再去欧洲,多多诱拐欧洲的那些科学家。

    然后,带着二百铁骑和一百虎贲,大摇大摆的从皇太极的地盘上飞驰,一路从越过大凌河,从锦州到宁远,二日后抵达山海关。

    抵达山海关以后,几乎是同一时间,皇太极派人过来,送上贺表,祝贺朱常渊封王裂土,而且,领队的范文程还兼具着交割宁远和锦州二城的任务。

    交割其实很简单,就是清军在三日内将城中所有的军械、物资等东西搬回他们的沈阳老家,反正朱常渊的意思,你们能带多少带多少,可是有一点,不能带百姓。

    古代社会,国家对于领土倒不是怎么太过看重,丢失一城一地也不是不能原谅的事情,是以,各个朝代,疆域地图变化都非常之大。

    但是百姓却不一样,百姓就是财富,国家税收的来源,他们却看得很重。

    比如刘备,城守不住了不要紧,老子带着百姓走就可以了。

    皇太极也乐得不带百姓,对于他们这种游牧民族来说,虽然现在定居沈阳也进入了农耕文明,可惜,文化跟不上,老百姓多了养不活,他巴不得人少一点呢。

    一切交割完毕后,朱常渊马上命令:东江总兵官胡大,率领两千人驻守东江皮岛;宁远总兵贺兰筹率领五千人驻守宁远;锦州总兵官牛峰,率领一万人驻守锦州,至于本来的山海关,则只留了几千人看守。

    因为对于朱常渊来说,现在无论是宁远还是山海关,都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地盘上的门户:锦州和盖州。

    朱常渊自己,也带着家眷从山海关迁移到了锦州城中,并着人在城中新起了一处王府:延明王府,正好将皇帝陛下送的九锡之一的朱户安装上面。

    所谓的朱户,其实就是红色的大门而已。

    一切准备好之后,朱常渊将自己手下二百万人敌分散进入宁远和锦州下面的最基层去,安抚百姓,吊死问伤。

    许多没有食物过冬的居民都被分发了大量的粮食,衣服不足的也送上了衣服,甚至朱常渊还从后世阜新的那个露天煤矿开采了不少煤炭,送与居民过冬取暖。

    这些工作做完以后,东北地区严冷的冬天终于到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