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我不要!

千古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龙虎大宋最新章节!

    “爹。”

    杜守义正在书房练习书法,杜若走进后对他行礼。

    “若儿,来的正好,看为父这字如何?”

    杜守义连忙招呼杜若靠近,他眼睛盯着自己的字,一脸满足的笑。

    杜若走近看了看,杜守义面前纸上写了四个大字,是“家国天下”,用的是隶书,笔力透纸背,且字极大,几乎将整张纸占满了。

    ‘这才刚升官,就这么膨胀了?’

    杜若心里吐槽,嘴上却夸奖他:“好字!苍劲有力,包罗万象,势乃宰相气度!”

    听到“宰相”二字,杜守义笑容更灿烂了,他又仔细看了看自己的字,不太自信道:“真有宰相气度吗?不知道以后会入东府还是西府呢,三司也不错……”

    ‘老头你TM够了啊!’

    杜若偷白了杜守义一眼,东府是帝国首相和参知政事办公地,西府是武相枢密使办公地,三司是管财政的计相办公处,杜守义这货真敢想。

    不过杜若估计,就算他以后有幸被提拔到中央,也一辈子都别想进枢密,他毕竟是在军事上犯过大错的。

    “以爹你的水平,至少也能入主东府啊!”拍了杜守义一句马屁,杜若接着道:“爹你有凌云之志,孩儿备受感染,所以有一件事要与爹明说。”

    “什么事?”

    杜守义放下笔,示意杜若坐下。

    杜若坐下后,道:“孩儿想上一道表。”

    杜守义点点头:“这是应该的,你不会写谢表吗?我不是让杜青把参照给你拿过去了吗?”

    “不是不会写,也不是要写谢表。”杜若郑重道:“孩儿打算对官家上一道辞表。”

    “辞表?”

    杜守义愣了愣,问:“辞什么?”

    “自然是辞恩荫官。”

    “为什么,以爹的品级,这给的恩荫官不低了啊!你知道多少人做梦都求不来吗?”

    有了恩荫官,意味着一辈子都可以白拿高额工资,吃穿不愁,确实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求不来的。

    杜若却不屑撇撇嘴,对杜守义道:“孩儿不稀罕,而且……孩儿想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这四个字一开口,杜守义瞬间站了起来,难以置信的看着杜若。

    进士与进士不同,进士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一甲、二甲、三甲。

    前三名是一甲,而只有一甲的头衔才是“进士及第”。

    剩下二甲、三甲录取人数不同,二甲头衔是“进士出身”,三甲是“同进士出身”。加个“同”就代表不同,所以古代有些自尊心强的人若是考中“三甲”会羞于领受,转而复读下次重考。

    杜守义之前科考时就是“二甲”最后一名,差一点落到同进士行列。

    “好!”

    思忖了好一会儿,杜守义才郑重点点头:“吾儿有鸿鹄之志,为父支持你,去写辞表吧!”

    杜若一脸出息,起身告辞离开。

    杜守义答应的如此爽快,倒让他有些没想到,但也在情理之中。

    宋朝“冗官”的弊病并非是后世历史教科书上写的那样,什么官员太多,考上进士也要等好多年才能候到缺,这根本不存在。

    实际上宋朝好几年才开一次科举,每一次才录取百十来人,进士总人数和明清差不多,养这些人谈不上冗官。

    进士们也根本不用等缺,一旦考上,一年假期后,立刻就会安排到各州任判官。

    宋朝一两百个州,几年安排一次官员太容易了。

    宋朝真正的“冗官”就是“恩荫官”,宋朝朝廷对于官员阶层太好了,不仅工资高,福利高,对官员的恩荫赏赐也是毫无节制,逢年过节都有一次集体恩荫,平时也变着法的找理由恩荫官员子弟。

    各个品级官员享有的恩荫数不同,宰相级的官员更是有着近二十个恩荫名额,真宗朝时,某位宰相家中门房的儿子都被恩荫了一名九品散官。

    这些恩荫散官毫无实权,也不会干涉政务,可工资福利一点不少领,最后成了宋朝大弊病之一。

    当然,杜若不要这个恩荫官,自然不是怕耗费公家财政,这暂时不关他屁事。

    主要是因为,宋朝有庞大的恩荫官群体,国家不怕花钱养着他们,却怕他们破坏教育公平。

    所以,自太宗时期,国家就有明确规定,有恩荫官的“有官人”参加取解诗时,须另设分场,不可与平民书生同场。

    这有点像后世中国户籍和高考的关系,江苏的考生总不可能让他去西部省份参加高考。

    这些“有官人”们,几乎全都是官宦子弟,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国家把他们分开参加取解试,也是不让他们掠夺平民考生参加礼部进士考的名额。

    还不止于此,太宗时期,国家还规定,有官人考上进士后,不得入一、二甲,也就是说纵使你天纵奇才,也只能考个同进士出身。

    这么做也是为了限制世家大族成为门阀。

    到了真宗朝时,制度稍稍放宽,但也只是“择极优者入二甲”,还是有限制;至本朝,大宋已经安定繁荣了近百年,民间文教兴盛,平民百姓科举未必不如有官人,所以制度再次放松,允许有官人进二甲。

    但一甲前三名还是会坚决将有官人排除在外,即便你是宰相儿子,也中不了探花榜眼状元!

    所以,杜若告诉杜守义他为了“进士及第”出身不想要这个恩荫官时,杜守义才会那样震惊,他当然是震惊杜若志向远大,竟奔着一甲去的!

    同时,他一句不问爽快答应,也是因为相信杜若实力。

    离开杜守义书房后,杜若看了看蔚蓝的天空,露出苦笑。

    两年后他要参加的可是千年第一龙虎榜,牛人满地走,按照他的设想,能考个同进士他就拜佛烧香了,哪敢奢望什么进士及第?

    他刚才说什么进士及第纯粹是托辞罢了,其实是他不敢考“别头试”。

    “别头试”便是有官人参加取解试的称谓,这里面都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官二代官三代,竞争比普通取解试激烈不说。

    关键杜若不知道试题啊!

    一年后苏轼参加的是眉州平民取解试,又不是什么劳什子别头试,所以杜若只知道眉州平民取解试试题,压根不知道别头试试题。

    所以他死也不能要这次的恩荫官,万一参加别头试连取解资格都没考上,那丢人就丢到外婆家了。

    ————

    汴京,亦被时人称为汴梁、东京。

    但绝不叫开封。

    开封府是宋朝的行政机构,包含汴京以及汴京周围二十九县,宋人口中的开封府单指开封府衙门。

    此时的汴京大内,垂拱殿中,仁宗皇帝赵祯正在等着他的宰相们过来,他富态的脸上,表情有些愁苦,眼角鱼尾纹一直纠结着。

    他想不通,明明已经选了人人称贤的文彦博富弼为相,为什么还能把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办的拖了好几年,一直都拿不出个解决方案。

    赵祯发愁的大事便是三年前,黄河在汴京东北处的商胡口决堤改道,黄河决堤改道自古以来都是关乎国运的大事,这次改道也不例外,淹了河北数十万亩良田,形成了一片跨度近千里的泽地。

    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国家为了救灾治理黄河每年都要投进去千万贯钱,可这件事在朝堂议了三年,争了三年,到现在居然连一个具体办法都没有讨论出来。

    赵祯捏了捏眉心,心中暗定,今日一定要那些执宰们定下一个方案,然后执行!

    很快,几名身穿紫色官袍,手持玉笏,腰佩金鱼袋的相公们便来到了赵祯面前,对赵祯口称“官家”,作揖行礼。

    “几位相公,可有决断……”

    照例,赵祯先问,身为皇帝,他也对宰相尊称“相公”。

    “回禀陛下……”

    文彦博带头,陈述了他的“六塔河”方案改进版,富弼附议。

    但他刚说完,参知政事王拱辰立刻站出来反对,说六塔河流量太小,不足以承载黄河之水,贾朝昌相公的开拓黄河故道才是正办。

    贾朝昌是文彦博前任首相,被罢相后现在领着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在北方大名府任府尹,照理也是宰相。

    王拱辰说完,知制诰王珪又站出来,分别说两种方案都不可行,但他自己却又拿不出什么好方案。

    眼看着又要僵持不下,赵祯垂了垂眼帘,手指轻敲座椅扶手,轻声道:“别争了,就从这两种方案里选一个吧,这事不能再拖了,你们等得起,百姓们等不起。”

    诸位执宰们都与赵祯君臣十几二十载,知道赵祯性格,他若闷不吭声,或者和大臣据理力争,这都不算什么,大臣都可以我行我素。

    但当他有气无力的用很轻的语调说话时,就代表他是下定决心了。

    这种时候再和他对着干,结果只有一个——被踢出中央。

    赵祯虽然仁慈,但驭下权术在古今帝王里也是顶级高手,他登基后名臣强相犹如过江之卿,但从未有一人能够威胁他权力。

    史书里记载包拯、余靖喷他一脸吐沫,唐介当他面说他断子绝孙,那是他知道这些臣子是忠心耿耿,不屑计较罢了。

    “六塔河!”

    最后,在几位执宰的民主投票下,终于确定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他不懂河工,执宰们也都不懂,但这个方案是河北地一河工世家吏员策划的。

    他也觉得这个方案至少比贾相公的要靠谱些。

    确定了方案后,垂拱殿里众人都松了口气,但紧张的气氛还在,文彦博见赵祯表情也舒展了些,便从袖口拿出一本奏折,呈给了赵祯。

    “陛下,这眉州杜若上的表。”

    听到杜若名字,诸位执宰们和赵祯眼睛都亮了几分,虽然距离恩荫赏赐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但这一个多月来,他们却时常都能想到杜若的名字。

    因为,指纹法在全国推广后,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各地呈来的靠此法破案呈报,大宋狱治一派清明景象。

    后来,皇帝和执宰们甚至觉得,只给杜若一个恩荫官加编外龙卫太过薄待了,这种人才该破格直接调进刑部任差遣。

    “好,他的谢表,我一定要看。”

    赵祯果然露出笑容,急忙伸手拿了奏章,一般恩荫谢表他是不会看的,当然政事堂也不会拿给他。

    但杜若这封,他认为政事堂拿的好。

    “不是谢表。”

    几位执宰都是看过奏章的,此时富弼提醒了下赵祯,免得吓到赵祯。

    “哦?”

    带着好奇,赵祯看了杜若的上表,看完后,他眼角鱼尾纹散开,大笑起来。

    “好啊,这小子,志向不小嘛!”

    众执宰也都微笑颔首,他们习的都是孔孟之道,年轻人年少立志,立大志,在他们看来就是孺子可教,必成大器。

    他们太喜欢了。

    “柳公不止有个好女婿,还有个有个好外孙啊!”

    赵祯感慨了一句,诸位相公脸色有些古怪,这里面有三个都是杜守义同年进士,不好多说什么,只有王珪摇头,轻声道:“好女婿不好,好外孙好。”

    赵祯权当没听见,对众人笑问:“诸位以为如何?要不要应了他?”

    众相公在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他既有青云之志,自然要从之。”

    文彦博连忙补充道:“但赏赐也不能不给。”

    富弼王拱辰点头:“不给恩荫官,可以给别的。”

    王珪道:“杜家怕是看不上钱财的……”

    赵祯也双手交叠,想了会,突然,他目光盯了会文彦博的腰带,然后道:“不如就赏赐给他……”

    赵祯说完,众相公都是一惊,虽觉得不合规矩,但讨论一番又觉得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奖励了。

    最后便齐齐赞同,发往翰林院拟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