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明统天下最新章节!
~.< >-~ 第二百一十章 正式建立
细柳营是汉初大将周亚夫为抵御匈奴在驻扎细柳的时候编练的一支军队,因其当时军队的所在地叫做细柳所以这只军队便叫做细柳营。
关于细柳营的故事估计所有的人都听说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当时为了表示自己对将士们的重视汉文帝决定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的时候,汉文帝的车队直接驱驰而入莫敢阻挡,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参观完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之后汉文帝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当时汉文帝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汉文帝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汉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汉文帝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汉文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而汉文帝却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而之后在匈奴再次来犯的时候正是这么一支军队在周亚夫的带领下打败了匈奴,从而包围保卫了国家和人民。而战争之后细柳营这个名字被正式的写进了史册从而流芳百世。在周亚夫之后细柳营三个字更多的是已经逐渐的被神话了,在人们眼中细柳营便是精锐部队的代名词。
而现在朱厚照便是要建造一个属于大明的细柳营,也可以叫做英雄子弟细柳营,而之所以可以称呼是因为朱厚照要建造的这个细柳营是便对所有的英雄子弟建造的,何为英雄子弟,就是在战场之上牺牲的大明烈士的后代们。
大明从建国到现在发生战争无数次,只要有战争便有伤亡,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之中已经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曾经战死在沙场之上。大明对于战死将士们的抚恤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即便这样他们的死去仍然会对家里造成很大的困境。在大明去参军的大都是为了在军队里面吃一口再养家糊口的,无疑那些人都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失去了他们虽然有着朝廷的补助可以领取,但是这些补助总有被用尽的时候,到时候那些曾经在战场之上失去了亲人的烈士的后代们很有可能便会面临生存的困难。
朱厚照打算建造这个细柳营便是有着缓解他们家庭困难的打算的,朱厚照设定的参加细柳营的条件是凡是烈士后代且年龄超过五岁者均可报名参加。到时候不管适不适合从军朱厚照都将一律接收。而在细柳营里面朝廷将承担他们自进入细柳营那天起直至他们学成离开细柳营的那一刻之间所有花费的费用。
抚养小孩子长大成人和赡养老人都是最花费金钱的,朱厚照此举决定可以极大的减少那些烈士家庭的生活的负担。
而作为从小便是在朝廷的抚养之下长大成人的,这些从细柳营里面出来的人对于皇室和国家肯定会充满了感激和忠诚的, 在将来这部分人绝对可以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来使用。
在李桦和马成两人走了之后很快朱厚照便将自己这几天思考的关于细柳营的东西写了出来。首先细柳营招手的对象都是那些被朝廷定为烈士的将士们的三代以内的后代,三代以外便不算进去,不论男女、年龄在五岁到十八岁之间。凡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均可以报名参加这个细柳营,倒时候朝廷一律接收。而在细柳营期间的所有花费不但均有朝廷承担,就连他们的家人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税的照顾。
在细柳营期间他们将被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他们都是军人的后代,无疑培养他们最好还是往军人方面培养。所以在细柳营期间他们将在每一天的上午时间以及晚上时间接受不间断的军事训练。
首先在十岁之前他们主要将面临的是军事体能训练以及最基本的文学知识的培养。锻炼身体从小开始,朱厚照相信从小便开始锻炼他们将来训练出来的一定会是一批身体素质过硬的将士。而在这个阶段除了军事体能锻炼之外他们最主要的便是面临各种文学知识的普及。现在大明的军中几乎都是文盲,那些普通的大头兵就不说了,就是那些军官们能识字的也没有多少。现在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大了,在想要教会他们一些文学的只是便是困难重重的,所以培养高素质士兵的内务自然得从下一代人身上开始了。
这批进去细柳营的人便是即将接受这种全面培养的第一批人。在细柳营里十岁之前他们将面临着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基础且是必备的文学知识, 这个阶段主要便是培养他们的最基础的价值观以及具备最基本的文学素养。
而当他们长大了一点之后,从十岁开始,他们学习得东西将发生很多变化,十岁之后他们不但要学习包括战场之上的各种兵器:大刀、长枪、弓箭、火枪、火炮等各种兵器的使用极其配合方法,在而且各种兵法谋略也是他们必须要熟记的知识。
除了这些之外,在每天的下午他们也将有着一个下午的文学课,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史记、资治通鉴等各种史书都是他们将要必须掌握的知识。当然他么你不需要像那些准备参加科考的那些文人那样全部都死记硬背,他们只需要理解并能记住大概便可以了。毕竟他们大都是又不用参加科考的。
而当掌握了所有的必备的只是并且年纪达到了十八岁之后便可以从细柳营里面毕业出去了。当年周亚夫的细柳营主要是一个军队,而朱厚照的细柳营却相当于一个军校性质的,只不过他的招收对象有点特殊而已。
朱厚照建立这个细柳营的主要目的便是即解决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后代的问题, 又为大明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军官。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细柳营便是一个大明的军校。从细柳营出去之后大部分的人都会被安排到大明的各个军队之中担任基础的军官。当年二战的时候德国以十万完全具备军官所有素质的将士为主体将军队扩建成了数百万大军,在德军横扫天下的背后当初的那十万军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朱厚照有理由相信将来完全具备了大量的优秀的基础军官的大明军队战斗力绝对可以更上一层楼。
当然朱厚照也不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从细柳营里出来的人都必须进入军队,到时候只要向上面申请便可以离开这里出去从事其他的工作。即便是去参加科考也可以,如果有人能够在细柳营里把所有的文学知识全都学会的话拿去参加科考也没有问题。
写下来之后朱厚照又看了一下修改了上面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然后一份完整的计划便已经出来了。
说干就干,朱厚照不再迟疑。当即便拿着这份计划开始谋划了起来。首先肯定得先给这个将来的细柳营找个驻地不是,总不能到时候让所有人全都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不是。拿出来京城的地图,朱厚照便开始找了起来。细柳营将来肯定得建造到京城附近不是,这样不但便于朝廷掌控也便于皇室掌控。总不能到时候培养出来一帮反贼吧。
在地图上看了一圈,最后朱厚照选中了京城西面和石景山中间的一片空地。选好地方之后朱厚照当下便带着人到哪里实地考察去了。
幸亏这个时候大明的人口不多,外面的空地多得是。要是像现在的中国那样想要在外面找到一片闲置的空地还真不容易。
距离石景山东面三公里出便是有着一大片空闲的草地,由于这里距离石景山是在太近了导致这里的土质不是太好所以一直便没有人在这里耕种。朱厚照站在山头上估计了一下周围大概有将近八万平方米的很平坦的空地,倒是好把这里的所有杂草和树木给清理一下做一个细柳营的驻地已经足够了。而且这里距离石景山也才三公里左右远,以后在进行军事课的是完全可以把石景山作为一个训练基地。
朱厚照对这个地方很满意,转了一圈之后便正式的定了下来了。之后当天趁着天还没有晚,朱厚照便派人找来了大量的人手把这里进行了一下大扫除。到了天黑的时候这里造中午之前还是杂草遍地、树木歪斜的地方便变成了一块什么都没有的干净的空地。
第一天的工作便到此结束,天黑了朱厚照一声令下所有人全都解散回家。第二天朱厚照又让人从京城之中找来了大批的瓦匠,找他们来主要便是为了让他们建造房屋等。
幸好这个时候大明的房子都是青砖瓦房,不像现在建造个房子都得钢筋混凝土不断加固,所以这个时候建造起房屋来还是非常的方便,并且一般都是只要一层就够了除了特殊用途的很少有建造两层楼以上的。所以朱厚照估摸着着五百多的瓦匠再加上周围一千多人帮衬着一个细柳营的营房很快便可以建好了。
朱厚照和几个非常有经验的工匠师傅们确定了一下建造的图纸时候自己便离开了这里,等下次再来的时候估计就是细柳营建好的时候了。不过在走之前也安排好了人留在这里替自己监督工程。
﹋﹋
在古代人为制造的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八百里加急。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而除了八百里加急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东西便是信鸽传送信息了。其实信鸽传递信息的速度要远远的超过八百里加急。世界上最快的信鸽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一百七十七公里,也就是将近三百六十里地,可以说一只最快的信鸽飞行两个小时的距离都快赶上一份八百里加急了。只不过信鸽这种东西他毕竟不是认为能够完全掌控的,在路上经常会发生意外,比如在路上信鸽被人杀了、在路上由于某种原因病死了、或者跑错了等等,这些都回造成传递信息的失误。所以以前一般长远距离的情报都会使用八百里加急传递而不使用信鸽。不过也不是绝对,有时候为了早日将情报传递到所需要到的地方尝尝会使用两种方法并用。即既使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情报,也是用信鸽来传递情报。
远在南疆的袁启文今天刚刚从南疆像京师传递了两份一模一样的情报,不同的是一份是使用八百里加急,而另一份便是使用信鸽的。八百里加急情报肯定是能够传递到京师的,而之所以使用信鸽袁启文主要是不担心担心信鸽在路上出现失误的问题,有着八百里加急在,信鸽纯粹就是作为一种看运气的手段。如果能够不失误的那自然是最好的了,这样便可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了。使用信鸽是为了求速度,而八百里加急便是为了以防万一了。
从南疆到京师大概有两千多公里,如果使用八百里加急的话可能需要六到七天的时间,但是如果使用信鸽的话可能是需要两天的时间便可以将情报从南疆传递到京师。
在朱厚照当太子的这几年时间里曾经为大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鸽传递系统。大明疆域有着万里之遥,有时候从遥远的边关传递信息即便使用八百里加急也是需要十几天的时间的,而十几天的时间当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很可能发生在边关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而这个时候朝廷受到的消息却还是十几天之前的,无疑到时候将会对朝廷对事态的判断以及应对产生很多的麻烦。朱厚照当然是无比怀念无线电通信的,但是奈何现在的大明朝实在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朱厚照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其他的方法了。为了尽量缩短长距离之间信息传递的时间朱厚照便选定了信鸽。
信鸽出现在世界的军事史上的时间已经很早了,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摸索其实早就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信鸽传递的体系了,只不过以前由于信鸽的缺陷比较大所以人们的不重视,所以一直不能够使信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但是对于朱厚照来说,虽然信鸽缺陷比较多但是只要不用它来传递那些不能够泄密的消息,信鸽的这些缺陷便可以不是那么的明显。
在自己当太子的这几年里朱厚照找到了大量的培养信鸽方面的高手,然后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在大明建立起来一套完善的信鸽传递系统。
这套信鸽传递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便是中短程信鸽传递系统。
对于信鸽来说一般在三百公里左右为短程;五百公里到七百公里之间为中程。所以朱厚照便选择了一批具有爆发力强,飞行快速,但缺乏耐久力的信鸽作为这一距离传递的专用信鸽。
而第二部分便是长距离信鸽传递系统了。两地相距距离在七百公里至一千五百公里之间的路程变为长距离路程了。作为这一距离传递信息的信鸽所具备的首要条件为飞行时耐久力必须得长久。
第三部分便是超长距离的信鸽传递系统了,这一部分主要是用在边关之地。 超远距离便是两地相距超过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的,在这个距离之内一般的信鸽肯定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所以超长距离传递的信鸽要具备的首要条件便为飞行时耐久力强,以及具有能够在野外觅食、宿夜的自生能力特强。不过即便是这样当回来之后这些信鸽恐怕不休息一段时间也是不能够在使用了,也就是说基本上飞废了。
现在大明的信鸽系统可使已经遍布全大明了,所以当袁启文的八百里加急还在路上飞奔的时候,那只信鸽便已经飞到了京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