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临高启明最新章节!
得到这种待遇的村子很少。本地的大户们都很识相。正值瑶乱时期,一般村寨最担心的便是安全问题,所以对这种“肃正”并不反感,至于征发钱粮: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澳洲人要得也不见得更离谱。
对于老百姓来说,县城里当县令征钱粮的人是谁并不重要,有了地方官,知道还有“皇上”在,就觉得心里有了底,不至于仿徨失措。一些有想法的“乡贤”,看到大宋的人马这么快就到来巡逻,原本跃跃欲试的想法也淡了许多下去。
一些力量薄弱的村寨更进一步要求国民军派兵驻扎以保卫乡里的,自然以眼下的捉襟见肘的兵力情况来说也办不到,只是帮助其建立村民兵,配发了部分武器和缴获的明军火器。好在这一带的村寨几乎无一不设寨,稍微加强一下自卫能力就能坚持较长的时间。
内外双线同时进行的“治安肃正”取得了很大效果,特别是广泛的建立村民兵、保甲制度和各村治安联保之后,土匪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遏制,一些大股的外来土匪在本地站不住,纷纷流窜逃走。本地土匪或是遭到了军事打击后溃散,或是迫于压力自行解体或是在偏僻地区的山寨里蛰伏起来--眼下绥江支队还顾不上他们。
黄超的计划是在立刻赶往怀集,随后向三连地区挺进,但是本地的治安情况使得杨增和他的绥江支队的不得不在广宁-怀集之间又逗留了几天。等到正式决定向连州出发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底了。
出发前,黄超和杨增开了一个小会。连阳地区说是一个地区,连州、连山和阳山三城相距并不算远,但这三座城池都坐落在粤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彼此之间的交通不易,要确保在这一地带重建秩序,绥江支队要在当地重建秩序,就得有一个配合问题。
照规矩说,杨增是部队主官,有权决定部队的行动计划,即使是元老也不能干涉他的军事指挥权。不过这次去连阳地区的治安肃正活动的指导方针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即使黄超不是元老,杨增也要征求他对行动计划的看法。
杨增的计划是,他亲自率领支队的主力,离开水路,走山路攻打连山县城。
攻打连山,凭平瑶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占住连山县城这个据点。防止贺州的明军攻占连山,从而进击怀集、广宁,威胁肇庆,又或者东据连州,然后顺着连江南下,威胁英德,甚至更南边的广州一带。所以说,对华南军而言,瑶乱始终是疥癣之疾,真正的大敌还是熊文灿还控制住的广西明军。
一旦控制了连山,就彻底断绝了广西明军进入广东对瑶乱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同时也堵塞了广西明军对粤北地区的渗透道路。对整个广东的安全形式都有好处。
从政治层面来讲,粤北瑶乱能否得到妥善处理,这关系着元老院能否稳定有效地统治整个广东,也决定了日后面对西南川黔滇三省更为复杂的民族问题能否有一个可以借鉴的经验模式。所以攻心为上,是平定这次瑶乱所有政治、军事工作的首要指标,也是唯一指标。
目前的三城之中,连山县群山围绕,没有大江大河流经,元老院的水运优势在连山只能为零,因为连山补给不便,杨增只打算带三个连伏波军和两个中队的国民军去攻打连山,打下来之后就只驻扎一个连伏波军和那两个中队的国民军,作为防御贺州明军的一个据点和平定粤北瑶乱的一个支点,再带着两个连伏波军一路向东翻山越岭去连州。
而连州则作为另一个支点,连州四周地势较为平坦,而且北江的支流连江水量充沛,一路联系了英德、阳山、连州三地,补给更为方便,攻占下来之后,就作为平定瑶乱的大本营。而阳山,作为连州、英德一线的中转站,必须尽快恢复。
所以,经过简单商议之后,杨增和黄超决定兵分两路。杨增带兵向北打连山,黄超带着黎苗连、国民军一个大队和两个中队,总数600余人,往东恢复阳山。恢复阳山之后,俩人到连州汇合。
怀集县,准备开赴连州的地步兵正在集结。黄超略略地检阅了一遍,以伏波军的标准,只有黎苗连才算得上军容严整,其他的,怎么看都像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伯伯。
要是上级肯用一个伏波军的连换掉他手下除黎苗连外的虾兵蟹将,他是一百万个乐意。当年他就是带着伏波军一个排,再联合一些熟黎和本地的乡勇,把陵水的匪患,包括土匪和敌对的黎峒全部铲除干净的。
此时杨增已经带队在群山之间爬了大半天。虽说他多年从军,早已经锻炼出充沛的体力,但是这还是他第一次率领部队走在如此规模的大山中间。六百多人的队伍在群山之间隐藏得无影无踪,杨增每隔15分钟就要派一次传令兵出去,保持部队前后不要脱节。这时杨增才明白为什么明代的两广瑶乱会如此难以收拾,果然大自然是一支军队的最大敌人,无休止地爬山毫无止境地消耗着部队的精力,已经近代化的伏波军在面对这种情况尚且还维持得住,而国民军却已经问题连连,国民军的体力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开始出现了掉队的情况。
见正午太阳已高,杨增下令全军停止行军,就地修整吃午饭,并等待掉队的士兵。出发前,黄超和杨增约定,谁先到连州,谁就请对方吃饭。杨增知道,黄超这顿饭他是吃定了,一来,他的行军路径几乎全是山地,而黄超只要翻过一片山,后续大可沿着连江河岸的平地行军,要是在阳山城他们等到了北江特遣舰队增援的船队,后续的路程他们更是只需要坐船即可。
地形虽然复杂,但是杨增却并不太紧张。这次行动更大程度上会是一场武装游行。按照杨增和黄超的预测,听到风声的瑶民大概率会退出连山城,伏波军可以不用经过战斗就占领连山城。然后,杨增再率军向东控制鹿鸣关,占领三江圩,接着抵达连州。
整个过程大概要五天时间,于是每一个士兵都自带五天干粮,而且每个连和国民军中队还要轮流担担子,担上另外五天的干粮。杨增可说不准,从广州发过来的补给什么时候才能到连州城下,他也不确保黄超能不能顺利恢复阳山。杨增味如嚼蜡地啃着草地系列干粮,一边看着出发前黄超送他的一面旗帜,那是一面中式长竿旗,上面用小楷密密麻麻地写着十个字:大宋西路兵马大元帅朱。
按黄超的说法,为了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声势必须足够浩大,对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瑶民,不管自己实力如何,都要装着自己很强大,一面虚张声势的大旗就很有用了。
所以黄超给自己也做了一面大旗,上书:大宋连阳招讨使兼知连州军事黄。看着这面旗,黄超是好好地过了一把装逼的瘾,同时,他也希望这面旗能向那些消息闭塞的瑶民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他们虽然不是大明官府,但也是一个政权,愿意谈判。
他向手下的官兵宣布,明天天亮后全军开拔,往东北方的阳山县进发,还强调了行军路线多为山路,让大伙做好思想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特别是鞋子。
黄超打算的的作战意图是不直接攻击阳山县城,而是会先行进到阳山县的永化乡,平定该地,然后围点打援,伺机伏击回援的瑶民。
永化乡的居民主要是瑶民,万历六年,阳山知县赵文正亲自深入瑶山,成功将白芒、老鸦、稍陀、三坑等瑶寨的瑶民编籍入户,并设置了永化乡。这是两广各地的历史中,少数对瑶民成功安抚的事迹之一。
然而从不多情报上来看,占据阳山县城的瑶民大多都是永化乡的,少部分来自阳山其他瑶山。永化乡瑶民不属于八排瑶体系,属于平地瑶。该乡的瑶民大多居住在山间河谷,土地虽然不算肥沃,但也不算贫瘠,产出尚可。经济水平比其他游离于大明官府体制之外,居住在大山窝窝里的走山瑶瑶民相比要好得多,作为官府编户民的永化乡瑶民一向安分守己,实在没有作乱的理由。
这支瑶民造反必然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如果能争取一战将永化乡的瑶民暴动平定下来,尽快招抚,便可将这支瑶民排除出瑶乱的阵营之中,下一步再解决八排瑶。
只要操作的好,甚至可能利用永化瑶的力量--阵连长带得山地连人数太少,远远不足以应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他盘算着要建立一支瑶民的山地连队供自己趋势,就算没有训练战斗力差些,至少也能当侦察部队。在这种大山里打仗,情报比兵力要重要的多。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39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