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淡定的人生不寂寞最新章节!
其实很多时候,人无法改变命运,就像路边的野花一样力量薄弱,只能无奈地被流水推着走,流到哪儿是哪儿。与其难过,不如顺其自然,静观两岸风光。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外出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了香港地区和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曾有人问崔琦:“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结果会怎样?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在他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肯定不止一次地想过他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终于可以和父母相守在一起,但世事不尽如人意,蓦然回首,父母已经离他而去。从此,无论人生怎样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已经不在的遗憾。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不久从美国归来的一位朋友。接到他的电话时,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位朋友远在美国,工作学习都很顺利,我们都以为,他在美国定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现在不是有好多人都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吗?
朋友说,他本来也一直打算在美国定居的,父母也很支持他的决定。每次打电话回家,两位老人都告诉他身体很好,心情也很愉快。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儿子在身边的生活。
他相信了父母的话,可是渐渐地,他没有那么心安理得了。他身边的朋友,不断地有人急匆匆地回国,不是这个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赶着回家探病,就是那个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哭着回家奔丧。他们再回到美国,一说起父母便是摇头叹气,还有就是道不尽的懊悔。这个说,真应该早点回家陪在父母身边;那个说,假如母亲还健在,我一定怎么怎么尽孝心。朋友越听越心惊,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父母都还健在,可是这种幸运能维持多久呢?他开始害怕接到国内的电话。他害怕一拿起电话,听到的就是不好的消息。这么多年来,父母一直全力支持他求学,他也成为父母的骄傲。可是这个让父母骄傲的儿子,从18岁到外地读书开始,和父母相守的日子屈指可数。父母日渐老去,他何曾为他们端过一杯水,煮过一顿饭,洗过一次衣?
在这种不断的拷问中,他终于下定了回国的决心。他要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老年生活,好好和他们一起享受生活。他说,对父母而言,子女在身边是一种幸福。可是对子女而言,能够陪着父母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何尝不是幸福呢?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啊。
对于父母,我们并非没有孝敬之心。但我们常犯的错误是:等我有了钱一定好好孝敬他们,等我买了大房子一定接两位老人来住,等我忙过这段时间一定回家看他们,可是父母却等不起我们啊。要知道,父母不可能站在原地等你。
常回家看看,来保持这份亲情;常回家看看,来体现这份孝心;常回家看看,来延续这份无止无尽的爱。不要等到父母已经老去再来回报,而空留遗憾在人间。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生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熟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个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地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俩恢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家人的爱是我们希望的摇篮,真的应该感谢家的温暖,给予我们不断成长的动力。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不是被窝,而是亲人的怀抱;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不是宁静的港湾,而是亲人的臂膀。
人生感悟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幻想时光可以重来一次,那样的话就可以重新选择一切,面对相同的时间里发生的相同的故事不会再重蹈覆辙,不会再走这样的心路。可是想过没有,如果没有经历过遗憾,又怎么能懂得珍惜?如果不是遗憾,又怎么可以那么刻骨铭心,又铭心刻骨地去记住一个人?
没人会在原地等你
其实很多时候,人无法改变命运,就像路边的野花一样力量薄弱,只能无奈地被流水推着走,流到哪儿是哪儿。与其难过,不如顺其自然,静观两岸风光。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外出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了香港地区和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曾有人问崔琦:“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结果会怎样?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在他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肯定不止一次地想过他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终于可以和父母相守在一起,但世事不尽如人意,蓦然回首,父母已经离他而去。从此,无论人生怎样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已经不在的遗憾。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不久从美国归来的一位朋友。接到他的电话时,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位朋友远在美国,工作学习都很顺利,我们都以为,他在美国定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现在不是有好多人都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吗?
朋友说,他本来也一直打算在美国定居的,父母也很支持他的决定。每次打电话回家,两位老人都告诉他身体很好,心情也很愉快。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儿子在身边的生活。
他相信了父母的话,可是渐渐地,他没有那么心安理得了。他身边的朋友,不断地有人急匆匆地回国,不是这个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赶着回家探病,就是那个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哭着回家奔丧。他们再回到美国,一说起父母便是摇头叹气,还有就是道不尽的懊悔。这个说,真应该早点回家陪在父母身边;那个说,假如母亲还健在,我一定怎么怎么尽孝心。朋友越听越心惊,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父母都还健在,可是这种幸运能维持多久呢?他开始害怕接到国内的电话。他害怕一拿起电话,听到的就是不好的消息。这么多年来,父母一直全力支持他求学,他也成为父母的骄傲。可是这个让父母骄傲的儿子,从18岁到外地读书开始,和父母相守的日子屈指可数。父母日渐老去,他何曾为他们端过一杯水,煮过一顿饭,洗过一次衣?
在这种不断的拷问中,他终于下定了回国的决心。他要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老年生活,好好和他们一起享受生活。他说,对父母而言,子女在身边是一种幸福。可是对子女而言,能够陪着父母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何尝不是幸福呢?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啊。
对于父母,我们并非没有孝敬之心。但我们常犯的错误是:等我有了钱一定好好孝敬他们,等我买了大房子一定接两位老人来住,等我忙过这段时间一定回家看他们,可是父母却等不起我们啊。要知道,父母不可能站在原地等你。
常回家看看,来保持这份亲情;常回家看看,来体现这份孝心;常回家看看,来延续这份无止无尽的爱。不要等到父母已经老去再来回报,而空留遗憾在人间。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生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熟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个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地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俩恢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家人的爱是我们希望的摇篮,真的应该感谢家的温暖,给予我们不断成长的动力。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不是被窝,而是亲人的怀抱;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不是宁静的港湾,而是亲人的臂膀。
人生感悟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幻想时光可以重来一次,那样的话就可以重新选择一切,面对相同的时间里发生的相同的故事不会再重蹈覆辙,不会再走这样的心路。可是想过没有,如果没有经历过遗憾,又怎么能懂得珍惜?如果不是遗憾,又怎么可以那么刻骨铭心,又铭心刻骨地去记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