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张昭和弘治皇帝说话时,西暖阁中陈宽、萧敬带着几个小太监侍奉着。
听到天子如此直言不讳的问策于张昭。两人心中都禁不住感叹。
陈宽眼皮子低垂,保持着雕塑的状态。
这真是圣眷正浓啊!
今天宫里这一幕传出去,不知道多少人要傻眼。
他算是看出来,天子对张昭的看法,不仅仅是他所提拔的名将,不仅仅是张昭能献上金银,而多多少少有点长辈看晚辈的意思。这是其圣眷的根基。
要知道,有这种感情因素在,张昭未来稳如磐石。
外朝和勋贵中很多人只怕要失望啊!有些人还不着调的指望着天子猜忌手握精兵的张昭。
萧敬站在房间内书案边。他一样如同一个雕塑,不影响天子和张昭说话。
心里却是感慨。他是真没看错人。
张昭一经磨练,立即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取得韦州大捷。张生才调更无伦啊!现在连天子都要问国策。
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政z盟友之类的考量,而是张昭能为皇爷解决问题,有益于国家。
…
…
打赢西北战役之后,明朝该对鞑靼采取何种策略?这件事张昭在行军的路上一直都在考虑中。
很简单,张昭虽然有志于改造大明朝,但很明显他目前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就像废除卫所,转募兵制这样的事情,都在他建议的范畴内。
而对鞑靼人的策略,是重中之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以为明朝都只是明末才有人造反。其实不然。比如,弘治年间的都掌蛮叛乱,南海叛乱,正德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江西府盗贼群起。
而明朝的惯例是,对北作战是重心,用的宿将。而南边的平叛,基本都是采用文臣任总督来平定。
换言之,张昭掌握着对鞑靼的战略制定的建议权,实际上是处在整个明朝军事决策机构的最顶端。
他脑子又没进水,一路上当然会思考这个问题。
张昭躬身行礼,从容不迫的道:“陛下,臣前年初遇长宁伯时,提出平北虏三策,后在院试时提出战略三阶段。是以,臣要先说一说当前的形势。”
弘治皇帝走到书案边,喝着茶,颔首道:“嗯。”
张昭道:“陛下,臣在西北斩首一万六千余人,这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震慑,动摇了小王子,也就是鞑靼人所宣称的达延汗在草原上的权威。
因而,敌我双方的态势,亦有战略防御阶段,转变成为战略相持阶段。
而我们大明当前的国力并足以支持大军出塞,横扫漠北。所以,臣当日提出的平北虏策中的上策,此时还不能用。而使用下策,则等于拱手让出韦州大战打出来的优势。”
弘治皇帝放下细腻的汝窑茶杯,“张爱卿的意思是选取中策?”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这会儿都没再装雕塑,而是看向张昭,竖起耳朵听。
对鞑靼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战还是和,朝廷中为此纷争不已。而边境没有大战,双方亦没有通使,天子有意延后再论,此次风波才得以平息下来。
没想到,张昭归来之后,会给出一个折中的意见!
折中的意见,朝廷中两千京官,当然有人提出来,但问题就在于张昭刚刚说的:战,皇明没有国力出塞。和,则是拱手放弃当前的优势。
折中之策,其实本质上是延缓当前打出的优势流失的时间而已。因而不能服众。
换言之,就算要和鞑靼人“和谈”,也得保住当前的战略相持优势!否则,这和卖国有什么区别?
届时,朝廷的御史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难点就在这里。
张昭给出“折中”的意见,弘治皇帝,陈宽,萧敬当然要竖着耳朵听。以张昭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应该会有点东西吧?
张昭当日流传甚广的平北虏三策,其中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
张昭沉稳的道:“正是。臣斗胆请陛下允许臣介绍一下鞑靼内部的情况。”
弘治皇帝微微诧异,“哦?你说说看。”
张昭道:“陛下,鞑靼人划分为六个万户部,分左右翼。其中,小王子自己统帅左翼三个万户部,汗旗在察哈尔部。这是他的基本盘。臣在韦州大战中,所斩杀的基本都是察哈尔部骑兵。”
弘治皇帝眼睛顿时一亮。搞政z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期待的看着张昭。
张昭接着道:“而右翼的三个万户,其中火筛能掌控土默特部,即大同镇所面对的鞑靼人。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的军事贵族们对小王子并不服气。
所以,鉴于以上形势,臣认为应当在宣府和榆林开互市,我大明提供茶叶、铁锅、丝绸、美酒、盐,用来交换战马、奴隶。同时,铁器、弓箭甚至燧发枪都可以偷偷的卖,不断的补充小王子的反对者们的力量。
这只是中策的一部分,羁绊鞑靼人一段时间,并削弱他们。最关键和本质上,还是要大明能在此期间积蓄国力,为战略进攻阶段做最后的准备。”
张昭最后一段话说的弘治皇帝连连点头。确实,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
但同时有点不明所以,问道:“牵制鞑靼人,令他们内斗,这是可行的。而削弱,这如何削弱?大明的丝绸、茶叶虽然好,但鞑靼人的战马也会不断的生产出来,并不会断绝。”
燧发枪的事情,张昭早就上奏章解释过。否则,西北那边要放开给民间购买,朝堂诸公如何会同意?是以,弘治皇帝此时不奇怪张昭的说辞。而是直接问他关心的问题。
张昭说的口都有干。这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识,说起来要累死人。但是,为了让弘治皇帝支持他的策略,他还得说。想一想,组织语言道:“
陛下,大明和鞑靼,双方每一年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可以统计出一个数字的。历年的数字加起来,再扣除每年的消耗,得出的就是一国的财富。
在大明而言,就是太仓里的银子、粮食、布匹。
那么,双方现在互市,进行贸易。在这个做生意的过程中,则必然是有一方赚钱,有一方亏钱。我们用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去换战马,以大明商人的精明,必定是赚钱的一方。
当然,鞑靼人也不是傻子。不会任由茶叶、丝绸的价格猛涨。肯定会要求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维持贸易平衡。
但是,更深的陷阱就在这里。大明换来的战马,是可以用于作战或者运输的。鞑靼人换取的丝绸、茶叶,只能用于吃、穿。长此以往,双方的战争天枰就会倾斜。
以前的互市,为何没有这个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贸易量太少!根本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此次陛下若决心开互市。
那么,应当将宣府、榆林两镇中设置贸易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交易,不要限制初一、十五这样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吞吐货物,产生巨大的交易量。”
弘治皇帝坐在书案后,沉思着。他意识到张昭提出的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意识到推行这件事的麻烦。
对内,有反对声音。
对外,如何保证巨大的贸易量顺利成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