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顺明最新章节!
第四百一十五章 雷声大雨点小
腊月二十九,同样是满心不情愿,想要回家过年的朝堂诸位大臣们来到了大殿之上,那几名年轻的官员还没有上书,崇祯皇帝和内阁首辅以及兵部尚书一唱一和的放出风来,说是今天上午的点验结果出来之后。
就给山东这些兵马一个献捷的仪式,让他们在天下人面前风光一番,还要点验仔细,才能给献捷仪式的权利。
这本身就是个苛刻之极的要求,但相比于从前那些天朝廷的表态,这已经是个巨大的让步,朝中就算是那些有心做个直谏之臣的年轻人也都是不再出声了。
兵部、刑部、顺天府、锦衣卫、东厂各个衙门负责点验首级的官吏、番子、仵作再怎么满心不情愿,他们都早早的被各家的上司从家中一个个拎了出来,就连京师的南门都因为他们早打开。
要说大明朝廷效率低下也不尽然,腊月二十九的上午,凡是有权在京师维持治安的人,都是在京师南城的各个部分布防,阻止任何想要出城看热闹的,都是被强制的赶了回去,原来串联的灵山商行在京城分号的那些内线,也都是觉得情况不对,悄悄的缩了回去。
朝堂上的那种表态,并不太表朝廷准备给他们一个献捷的仪式,也就是说,对这样的大胜,崇祯皇帝不想有任何来助长对方胜利的举动。
临近年关,本来就是天寒地冻的天气,大车拉着的人头在外面放着倒也不担心什么气味、腐烂之类的事情。
过来送首级报捷的胶州营士兵们并没有什么被冷落,或者被对胜利吹毛求疵的愤怒,他们只是安静的拿着名册配合这些官员们检查。
这些胶州营登州军地士兵们看起来比检查首级的朝廷官员还要不热心,完全就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实打实的鞑虏首级。实打实的报捷文书手册,除了朝着里面掺假,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挑出毛病的可能。
而且每辆大车边上都有山东派来的士兵跟着,想要造假也不太可能,各个衙门出来的官吏人数众多,在每个人身上分摊下来工作量并不是太大,何况昨天还完成了不少,一帮得到了上峰交待地官吏都是在琢磨着如何能挑毛病。
从一大早开始。各个衙门的官吏彼此交流,都是躲到一边去说悄悄话,但是随着检验的进行,南门外的停军场却渐渐的安静下来。
每名官吏都是没什么话可说了,他们感觉到了恐惧,一种从心里泛出的恐惧逐渐的占据了他们全身。
从兵部到东厂派出来的人都是见惯了生死地角色,几个司法的衙门更是见过比这恐怖恶心万倍的场面,要说酷刑拷打。东厂和锦衣卫可是天下第一流的手段,胶州营对这些首级的处理,都是尽量地清洗掉血污,然后用石灰和药物进行一定的处理,看起来倒并不是那么恐怖可怕。
可随着检验的进行。这些满心不情愿,想来挑毛病,对山东兵马一肚子气的官吏们渐渐地害怕了,两百多辆大车上装着的三万多颗脑袋。这是一场多么大的杀戮,这些首级是谁的首级,是那些被明军畏如虎狼的鞑子强兵。这停军场的上首级,并不是代表那一场恐怖的杀戮,而代表着这杀戮背后巨大的实力。
检查下去,这活不累,天气也很冷,可每个人身上都是渐渐地出了汗。那是冷汗,每个人不敢抬头,总觉得有一名巨人或者是巨兽正在天空中俯视着他们所做的一切,若是自己做错一点,恐怕就要粉身碎骨。
出了冷汗,每个人却感觉越来越冷,这也不是因为冷汗和寒风的缘故,而是这些运送战利品的大车。缓缓的弥漫出一股杀气。
山东的兵马到底能强到什么地步。那山东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实力,每个人心中都是在琢磨着这个问题。
今天带队的还是兵部地林员外郎。他和几名小吏也是其中地一辆大车跟前,林员外郎特意是放慢了速度在那里检查。
这也是领头干活的手段,等自己干完,差不多整个队伍也就完成了工作,林员外郎地位高些,想地比周围这些点验的官吏仵作更清晰更远。
国家要是稳定,中央的权威和力量必须要压服地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号令能够顺畅的下达,才能保证地方上的恭顺和敬服,这才是国家稳定和存在的基础,如果地方上的力量和权威超过了中央。
这种逆转造成的结果有几个,其中之一是分裂,整个的国家更为削弱,外面有强敌的话,搞不好就是被这个强敌捡了便宜。另外一种情况是,地方上足够的强,远远超过了中央,那双方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地方变成中央。
鞑虏肆虐这么多年,明军屡战屡败,多少忠臣良将死于在关内关外的战斗之中,最让人痛心的就是督师洪承畴率领十三万明军出关,结果在松山全军覆没,女真满万不可敌,这种北宋末年辽国说金国的话语,现在也是用在满清女真的身上了,并且是说的理直气壮。
看报捷的册子,女真八旗,所谓的真鞑子差不多有八千,还有蒙古八旗也就是所谓的二鞑子,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目,汉八旗和三顺王兵马,以及草原上的蒙古散兵,这些都是强悍的敌人。
现在的大明军将偶尔斩获了几个,十几个的首级,管他女真、蒙古之类的,直接就是按照真鞑子报功,和大军交战的时候,大明军队对这些有辫子的都是一样的恐惧。
林员外郎也记得,前面几次入关人数还不如此次多,甚至女真八旗的数量也不如此次,可一样是在大明境内纵横来去,破军杀将。
这次来的这么多,肯定也要比前面几次强悍许多,但强了这么多的鞑子大军。却被山东兵马不声不响的全歼在河间府。
全歼是个什么概念,其余地大明军队的战绩上,已经好久没有“全歼”这个词了,这可是最难作假的战果,要想有全歼的战绩,怎么也得有十倍于敌人的部队,大明十倍于满清鞑子的时候不少,但却从无胜绩。
那这山东兵马会有什么样的实力。这山东如何能供养得起这么大的一支部队,不管怎么比较,中枢朝廷和山东地方,实力上已经是发生倾斜了,将来会如何实在是不可知,自己在这里秉承着上面地旨意死死追查,拼命挑刺,还有什么意见。
兵部的官员多少是懂点兵家军事的。所以这停军场上的几万首级给他们的心理震撼更大,让他们愈发的感觉不好受。
林员外郎脸色惨白的抬起头,清清嗓子,在外面停靠了一晚的首级,现在地气味实际上要淡很多。可这位林员外郎还是觉得有些恶心,他抬高声音喊道:
“众位,可曾点验出来结果了?”
林员外郎能估计到自己兵部的同僚可能和自己想的差不多,就怕其他衙门的要认真。那真会给自己这边带来许多的麻烦。
没想到地是,他这边高声一倡议,整个停军场上的各个衙门的官吏仵作们,都是纷纷抬头,高声的回答道:
“大人,我们这边点验完毕,和报捷名册上相符,都是属实。”
“我们这边也是……”“这边也和诸位一样……”
肯定地回答声音此起彼伏。差不多所有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脸色普遍很不好看,都有些心中惴惴的感觉,林员外郎的这个吆喝,真有些雪中送炭的味道,大家都不愿意在这里点检了。
林员外郎拿过一个折子,在附近找个木台垫着,在折子上写了例行的点验结果。然后自己拿着铜印盖了上去。并且用笔写上了点验的结果,然后各个衙门带队的头目纷纷在这个折子上附属签名。
兵部的官员们彼此对视。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其他衙门地官员凡是和外面打交道多的也是差不多的神色表现,这山东兵马委实是强悍的过分了。
林员外郎抬头看天,看太阳的位置,发现检查也就是过了一个多时辰,但方才认真点验的时候,只觉得时间太长,还以为自己点验了几个时辰。
“十三年的时候,我记得山东报捷,说是某参将率军和鞑虏在齐河县激战,斩首八百余,好像就是这个李孟啊!”
“没错,这捷报还是我经手的呢,当时报过来,杨老阁部气得跳脚,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地,结果辽镇和兵部联合点验地首级,没有一点掺假,这才是升总兵,加左都督衔。”
“啧啧,还真是有真材实料,那次张若麒的事情你还记得不,朝廷可是一分饷银都没有给……”
兵部地林员外郎本来还在细听,听到此处却怒目的回头,瞪着两名兵部的主事恶狠狠的喝道:
“这人多耳杂的地方,你们那里那么多话,快给我闭嘴!”
眼下京师中的局面颇为的微妙,可不能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招惹麻烦。
这些各衙门的官吏,今早过来检查首级的时候,都是气势汹汹的模样,满心要找麻烦,可到了现在,人人垂头丧气,并且是心中忐忑不安,在这停军场上看着这些人头,好像是看见山东那神鬼莫测的大军列阵在这里,刀光森寒,越呆越不自在,不管回到京城交差的时候会被上司如何挂落,现在还是走吧!
浩浩荡荡的来,走的可是仓皇失措,车队领队的那名把总脸上没有任何客气或者是讨好的表情,甚至连笑容也没有,完全是冷冰冰的,不过他也觉得有点奇怪,这些京官的态度就好像是逃跑一样,到底发生什么了。
来送报捷首级的登州军官兵此时的心情是愤怒,极端的愤怒,本来他们这个队伍被上峰选定来这京师送首级报捷,被同伴们认为是大大的优差。
朝廷会不会发下丰厚的犒劳奖赏,这个凡是山东地士兵就基本上不怎么奢望。这些年一份饷银都没有发下,在每日训练的宣讲之中,这件事情总是会被各级军官不厌其烦的提起,士兵们都知道自己的军饷粮秣完全都是李大帅的供养。
可立下这样的大功,来到京城,肯定会收到各方面的欢呼和奖赏,当兵为了什么,很重要的就是为了这胜利者地荣光。
但来到之后。登州军的士兵们才赫然发现,胜利者未必会得到欢呼,最起码他们在京师是被当成敌人来防备的,分门别类这么清楚,处理的这么完备的首级,。却被一遍遍的检查,就跟怀疑贼人一般。
在河间府,弟兄们刀山火海的和鞑子死拼。这把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营地千总和身边的士兵一样,被突击过来的鞑子弓箭射死,就倒在自己的身旁,可弟兄们用性命换来的战绩,斩下来地这些鞑虏首级。居然会被这样的怀疑对待,这名把总和所有来送首级的胶州营登州军官兵,心中都是愤怒到了极点。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侮辱,这是对战死在疆场上那些烈士们地大不敬。这些送首级的士兵总算是明白,来之前为什么有人要叮嘱,不管在京师遇到了什么,都不要愤怒不要动手,你们这次的任务就是把首级送到,冷眼旁观京师的反应就是。
看着那些京师官员急匆匆回转京师的模样,不知道为何,这名带队的把总想起来了在战场上狼狈逃窜的鞑虏兵马。
同样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名把总几乎是咬着牙在心里说出了这句话:你们跑不了。
这些出城的官吏惶惶然地回城之后,各个衙门才刚开始正常的工作,各衙门的大员们看着下面的官员报上来的结果,各个是哭笑不得,然后怒发冲冠,在京师做官这么多年,连挑拣下面人的毛病都不会了吗?
难道上面要什么结果你们不知道吗……
中午时分,这些衙门的大员们又是得到了消息。说是有愣头青已经是准备去朝廷上书。把点验的结果禀报给皇帝。
既然是这个消息大家都知道了,那肯定是整个京师都是传扬开来了。至于消息怎么传出去地倒不稀奇,整个京城就好像是个筛子一样,什么事情都是瞒不住,只不过大家也都明白,消息一传出去,想要作假可就难了。
晚上地时候,在皇宫中传下了旨意,说是大年三十这天,准备在京城外的停军场举行献捷地仪式,皇帝准备前往。
城门还没有关闭的时候,就有一名小太监来到了城外,按说这等皇帝亲自接受地方上送来的捷报,理应郑重其事,大操大办,可崇祯皇帝的态度现在已经是众人皆知,下面的人自然也不会自己去找这个没趣。
派来的这名小太监出宫办差的时候不多,也根本不明白京师内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本来也是抱着来看英雄的打算,不过听到皇帝的态度之后,这名小宦官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
去到这停军场,这小太监把鼻子翘到了天上去,牛气哄哄的说道:
“明日间圣上要来御览捷报战果,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啊!”
说完居然就那么走了,没错,就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应的安排,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如何的准备,什么都没有说。
若是那懂得办事的,现在就快走几步到这小宦官跟前,塞上点银两,说点客气讨好的话语,没准对方也就是满脸笑容的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就这么顺顺利利的办了。但登州军这些大头兵,除却操典战法,每日训练之外,哪里知道这么多的人情世故,当然,胶州营之所以选这些士兵来送首级,也不是图他们懂得什么人情世故,而是让他们一丝不苟的按照胶州营的要求做。
话又说回来,内宫中派这么个小太监来传旨,这太监年纪这么小,没准还是跟着内阁大学士学规矩认字的时候,皇帝接受地方献捷,那是个极为重要的大典,方方面面。规矩众多,这么个小宦官能知道什么。
别说是他,目前就算是京师自己要办这个事情,也需要内廷的老太监和礼部的官员彼此参详,否则也是不完备。
派这个小宦官来,本就是抱着让登州军把件事情操办糟地想法……
天黑前突然过来的这名小宦官,极为简短的通报,让来送首级的登州军官兵糊涂异常。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他们倒是对君前失仪这种事情完全没有概念,倒是有想把这件事情尽快的了解,然后回山东的想法,京师实在是个太乌烟瘴气的地方了,他们不想在这里多呆一天,还不如回到山东和自己的战友们享受胜利。
大年三十,崇祯十五年地大年三十的确有太多可以庆祝的东西了,尽管在湖广河南一带。流贼愈发的势大,官兵一路溃逃,局面不可收拾,但毕竟鞑虏入关的大军被全歼,可是大喜事。这意义或许不仅仅是胜利,还有希望。
很多家从早晨起来就开始燃放鞭炮,祭拜祖先,另外做的一件事情就去皇帝出城的那几条大路附近张望。据说皇帝要出城看那山东兵马的献捷,谁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大年三十地折腾,可也毕竟是是个庆典啊,看个热闹也好。
不过很快的,大批的锦衣卫、顺天府的衙役,五城兵马司的士兵开始在各个路口把守静街,按说这样地喜事,从前百姓们围着看热闹也就看了。顶多呵斥几句,可今日间,直接就是用鞭子和矛杆招呼。
稍微不听话的,就是没头没脸的抽打过去,满心高兴的京师百姓们都是被打地哭爹喊娘,看热闹的心思都是没有了,很快就是散去。
等到人驱赶的差不多了,皇帝的銮驾和跟随大臣的车马。士兵们的队列才出现在街道上。人数相当的少,也就是四百人左右的规模。这天子出巡可是非同凡响,没有千余人地规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寒酸了。
按照皇帝对王承恩的说法就是“这等场面无非是让天下人知道,朕去了就回,何必浪费那么大的章程!?”亲信太监王承恩也恭谨的回答:
“陛下以身作则,勤俭为国,正是天下典范。”
无精打采的崇祯皇帝和同样是无精打采的宦官、大臣和侍卫们,慢悠悠的出了京师的南门,当然,除却崇祯皇帝之外,就算是心中兴奋也要装作无精打采。
除了南门,驻扎在京城外地是十二团营派了三千名士兵来充作护卫,押送大车地山东士兵足有四百人,朝廷出去四百人安全上可是有欠缺。
停军场距离南门也就是三四里路,京师外也不是旷野,尽管几次战火都是烧到京城脚下,可还是聚集着大批的住户,这边也是有大批来驱赶民众地差役和士兵,但越靠近这停军场,就越是清静。
崇祯皇帝觉得马车停下,外面安静异常,还不知道发生怎么回事,却突然听到随行的京营参将大声的喊道:
“天子銮驾,你们见到还不跪地迎接,在那里直直的站着,难道不怕欺君之罪吗?”
撩开帘子向外一瞧,就见到在队伍正对着的方向,肃立着几百名士兵,队形方方正正,气势森森。
突然间,那几百名士兵其中的一位大喊道:
“陛下,镇东将军、山东总兵麾下,特向陛下献鞑虏首级三万六千四百二十一枚,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这等不合规矩,简短之极的喊话铿锵有力,最后一句更是几百人一起大喊着发出,一时间崇祯皇帝这一行人居然说不出什么话来。
崇祯皇帝好不容易镇定下来,朝着停军场其他地方观看,那些人头都已经从马车上卸了下来,按照京观的模式拜访,也就是所有的首级都是脸庞向外,看着这些人头京观塔,鼻间缭绕的硝味。崇祯觉得此时好像是在鬼蜮一般,胸口喉间一阵阵烦闷,身体也是摇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