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农书

淡墨青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a.com,最快更新大明1617最新章节!

    曹化淳低头不语,皇帝当然要忌惮!九边都不一定防的住北虏,人家和记说是团练,结果一路杀到草原上,还把所有的北虏各部都征服了。这样的强势表现怎么可能不忌惮?

    和记名义上只是防边的地方团练,其实大明也是有团练的,在天启和崇祯年间,湖广陕西河南的地方团练并不少,很多团练都是地方豪强所办,一般是偏僻地方结寨自保用,平时大宗族聚集在寨子里生活,遇警时也会接纳别的士绅家族进入。这种寨子会囤积不少粮食,日常防盗贼,遇到大股流贼也可以自保。

    地方团练一般挂当地卫所职,或是给守备到游击的职位,武将职位可以世袭,算是地方守备力量的一种补充。

    这和清季太平天国时大办团练不同,清的常备武力已经完全失败,只能依靠汉人士绅的团练来打。而大明始终有可用的常备武力,对团练的使用就相当的谨慎和防范。

    张瀚的团练开始时也只能算是大同地方武装的补充,在九边的地方团练并不多,但也不是太特别出格的行为,以张瀚的身份地位还有家世,想办个团练也是很正常的事,开始的时候和记团练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只是地方官员感觉不错,因为和记团练开始时就在大同各处剿匪,消灭了很多盘踞多年的山匪,引起了广泛的赞美。

    到了和记宣称商队被蒙古人骚扰,然后北上出击,这时这支团练才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开始对土默特人的出击被认为是孟浪之举,甚至朝中有御史弹劾,张瀚当时是卫所指挥的职务,被认为是擅启边衅,如果不是和记当时攀上了阉党,魏忠贤拿钱办事,当时的和记就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到土默特被灭,上一代顺义王被杀,朝廷才惊觉和记原来已经是一头出柙的猛虎。但在此时,和记的威胁还只是地方性的,只算是一支表现特别优秀的地方武装。

    到了和记出动大车援助十三山,又开始在漠北和蓟北一带活动时,朝野之间才赫然惊觉,和记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之外了。

    朝廷当然相当忌惮这样的力量,但也苦无办法,皇帝当时限制了和记继续在各省的经营,然后几年时间下来,和记还是完全掌握了北方的商业,特别是物流和金融业,当然还有布匹和铁器的生产和销售。

    加上和记在北方强悍的兵力,这已经不是投鼠忌器,而是生死存亡的大麻烦了。

    信王并不觉得和记有多可怕,但曹化淳知道这是有相当多的人一直在信王耳边灌输一些观点,和记如果不忠不臣就会尽失人心,其部下也会一团混乱,不会如在草原上打北虏那样上下一心。

    而且朝廷可以查抄没收和记在各地的资财,会得到一大笔财富,足够重建九边,募集大量的精锐兵马来剿灭和记还有东虏。

    信王对这样的观点深信不疑,并且一直试图说服他的皇兄采用这样的办法来剿灭和记还有张瀚。

    但天启明显相当的谨慎和明智,哪怕是传来最可怕的消失之后,天启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和镇定。

    既然此前已经做了很多,这一次除了下令蓟镇到宣府一带加强戒备,严令诸将小心提防之外,也就不必要有太多的反应了。

    信王恨恨的道:“皇兄说,过犹不及。还说让我多看,多听,我越看越听就越觉得皇兄处理此事太过软弱!”

    曹化淳还是垂首不语,事涉信王点评自己的皇帝兄长,怎么小心谨慎也不为过。

    “曹伴伴差事做的不错。”信王最终道:“日后还要如此,有什么新的消息,及早来报我知道。”

    “是!”曹化淳跪了一跪,说道:“不管官场还是市井坊间的传闻,奴婢听到了就会及时奏报给王爷知道。”

    “嗯,你很不错。”信王脸上露出笑容,一脸满意的模样。

    曹化淳知道王府之中很多人都在向信王报告消息,不过人们已经揣摩出了信王的心理。

    由于信王深恶魏忠贤和客氏,人们报告坊间百姓议论时,多半都是说人心不安,对魏忠贤和专权和客氏的跋扈都多有不满,使得信王越发相信自己的判断,魏忠贤就是不法权阉,和其前辈汪直和刘谨之流无甚区别,皇帝多次提起魏忠贤勤谨耐劳,并且勇于承担,这些好处皇帝再三说起,但信王根本听不进去。

    此时的信王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皇帝需要一个干脏活的太监,如果完全启用仁德的读书人来治国理政,岂不是更容易使国家欣欣向荣?

    至于客氏,信王也不能理解天启皇帝对自己乳母的感情。

    信王觉得是生母被赐死之后,皇兄把情感转移到了一个卑贱的妇人身上,简直是不可理喻。

    天子理应冷酷无情,坚刚不可夺志,如皇兄这样的滥好人,信用太监权阉,信任自己的乳母,令其随意出入宫禁。

    甚至有传言,客氏和其子侄淫、乱宫禁,甚至暗杀皇子。

    信王相当的愤怒,哪怕客氏做的事使自己能成为事实上的皇储,但仍然使得信王早动杀机,如果有朝一日……信王眼神变得冰冷,身上也出现了难掩的杀机。

    看着毕恭毕敬退出去的曹化淳,信王暗暗点了点头,他当然不会发现身边的这些太监一直在欺骗他,信王具有相当的自信,这是年龄,阅历,见识,加上个性综合起来的一种特点,这种特点使信王总是勇于下决断,但当他发觉事情根本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发展的时候,他的自信又会荡然无存,变得不敢下任何决断,希望能得到所有人的帮助,过于刚毅的人一旦失去自信,其后果则是灾难性的,还不如平时性格温和的人,在关键时刻可能做出最合适的判断。

    “哼,姑且待之,姑且待之……”信王一个人留在渐渐黑下来的屋子里,没有他的吩咐也没有人敢进来掌灯,外间传来隐隐的车马和行人经过时的声响,这个庞大的京师一切如常,十王府内都避免不了传进喧闹的声响。年轻的亲王穿着大红熟罗袍坐在屋子里的阴影处,嘴里则是念叨着皇帝兄长劝告自己的话,但信王低语的含义则是和他的兄长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他的姑且待之到底是何心意,怕是只有信王自己一个人才明白了。

    ……

    “老师。”

    孙元化步履轻快的走进徐光启家中的书房,进屋之后弯腰拱手行礼。

    不管是怎样的技术呆子,尊师重道和应有的礼仪还是要讲究的。

    “初阳来了啊。”徐光启身边是一个小烛台,身后还有一个一人多高的聚耀烛台,不过并没有都点燃蜡烛,屋子外还有落日余晖,室内还并不是太暗。

    “老师在看农书?”

    孙元化眼尖,一眼就看到了徐光启案前摆放的书籍是《农政全书》,这本书已经花费了徐光启十几年的心血。

    全书分十二目六十卷,包括农本三卷,田制两卷,农事六卷,水利九卷,农器四,树艺六,蚕桑六,种植四,牧养一,制造一,荒政十八。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农书,包含极广,用心极深,可谓是当时农书划时代的产物,在此之前的所有农书都不能与之相比。

    不管是详细程度和科学性,包括农田之事以外的东西,都是叙述甚详。

    一部专业性的农书,配有图案和实验之后的结果,下笔五十万言。

    不提徐光启别的成就,光是这部农书就足够叫他立身于华夏最佼佼者的行列。

    对当时徐光启入教和翻译几何原理这样的数理书籍,士林之间也并不如何看好。但对其这本农政全书,当时的士大夫们还是相当的赞许,这本书在没有付印之前,手绘的抄本就流传很广了,到徐光启身故数年之后,本书付印,可是那时候已经是标准的乱世,没有多少人会把心思用在农政上了。

    就算是现在,几十万言的农书很多人都花钱叫人抄写收藏,但真正研究和拿来试验的根本就寥寥无已。

    徐光启一生的心血,流传至后世的无非就是一些八卦和其入教的经历,还有崇祯年间修成的历书,想来也是悲哀的很。

    “老师在看番薯篇?”

    孙元化走近一些,果然确定徐光启在看番薯篇。

    “对的。”徐光启神色平静的道:“近来孔至之给我不少信,提及了在草原上试种番薯大为成功的事。另外就是玉米和土豆,他们那边就是这样称呼,并且大规模试验种植了。”

    孙元化道:“弟子也听说过了。听说和记有专门的农林水利司,孔至之是司官,手底下有过千人,都是有学识或功名的,专门研究农事和水利配套,还有肥料,选种,试种,然后推广,都是由他一手负责。近几年来,在土默川附近,种了过百万亩的棉田和番薯田。孔至之说,和记其实不缺粮,种植的番薯和苜蓿主要用来喂马,后来他们拿番薯来酿酒了,听说卖的挺不错的。”

    “现在他们的番薯田亩产六百斤了,并且相当稳定。而且不需要太好的肥田,一般的边角地就能有这样的收获。”